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镜中之我

【答案】库利的“镜中之我”概念认为,自我源自以群体为背景的同他人的符号性互动,在社会互动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来认识自己,就如同从镜子里发现自己。库利的镜中我概念将自我意识分为三个阶段:①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②做出行为后,设想他人对自己行为评价; ③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行为.

2. 印象管理

【答案】戈夫曼认为,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生活就是演戏,表演者最关心的是留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他的理论主要研究人们运用哪些技巧来在别人心目中创造印象,所以又称为“印象管理理论”或“印象整饰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

戈夫曼对互动细节的观察非常敏锐,对互动秩序和形式的分析也相当深入,他的理论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对戏剧理论也不乏批评。有人认为戈夫曼夸大了人类行为的表演性与虚伪性。

3. 精英循环(帕累托)

【答案】精英循环是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提出来的,是指社会系统维持平衡和稳定的基本机制,体现为: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循环路线的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一旦流动缓慢,就会造成执政阶级中蜕化分子激增,同时非执政阶级中的精英小断增长,社会将随之失去平衡和稳定,而征服或革命将使新的精英掌权并建立起新的平衡。

4. 内化

【答案】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这种态度是持久的,并且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最成熟的内化水平称为“自我同一性”,它反映了将内射和认同共同塑造到自我和他人的一致性形象中。

5. “二元”社会结构

【答案】“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这种“二元社会”既表现为社会性质上的差别,又表现为发展水平上

的差别。这种“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与“早发”国家和“后发”国家不同的现代化起点和过程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发展中国家,“二元”社会结构不仅存在于经济方面,而且也渗透到社会政治、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

6. 阶层性贫困

【答案】阶层性贫困是指在相同的制度安排下,在大约均质的空间区域或行政区划内,某些群体、家庭或个人,由于身体素质较差、文化程度不高、家庭劳动力少、生产资料不足、缺少社会关系等原因,而导致竞争生活资源的能力较差,从而陷于贫困状态。

7. 结构性流动

【答案】结构性流动是指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社会结构改变了,从而造成的人们社会地位的变化,如科技发展减少了农业人口,增加了城市人口。结构性流动是由外在原因推动的,不反映个人对这种流动所抱的种种态度。

8. 新社会运动

【答案】社会运动是一种有众多社会成员参加的,有明确改变社会的目标的集体行动。新社会运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转型的结果。新社会运动与传统的社会运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它注入了新价值观,新运动方式,运动的支持者也有别于以往的和平运动方式。

二、简答题

9. 何为诱致性制度创新? 制度变迁主要与哪些因素相关?

【答案】(1)诱致性制度创新的含义

诱致性制度创新概念及理论是由新制度经济学提出的,在经济史中,“最重要的制度创新之一是各种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出现”。而“要素市场的出现是由生产单位间的这些差异所引致的制度创新”。由于边际产品在生产单位间的差异的存在,市场交易就会是互利互惠的。也就是说,市场交易就会带来利益。由此可见,诱致性制度创新在创新的成本小于收益的时候,或者说当交易费用较低时,会诱致人们选择创新行为。

(2)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

由于制度规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制度的影响也有一定的惯性,所以,制度规范系统形成之后,并不总是自动地发生变迁,而是需要动力来促动制度的变迁。推动制度变迁的动力主要有:国家、集体行动和交易费用。

①国家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制度规范的提供者。国家为各种社会经济组织提供了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制度基础。

国家是意识形态创建的主体,意识形态虽不是具体的制度规则,但它是社会基本制度的构成。

②集体行动是指人们按照集体共同目标的要求而采取一致的行动,也就是集体成员为达到共

同目标而选择合作性的行动。奥尔森认为,影响或阻碍集体行动的突出问题便是“搭便车”行为。“搭便车”行为是指集体中的个人选择不合作的行为,但又获得了与其他成员相同的收益。

就制度变迁而言,一个新的、高效率的制度框架,能否对一定社会群体发挥作用,关键在于群体成员是否可以在制度创新和选择上达成集体行动,即采取合作。集体行动的实现,既是制度变迁的动力,同时也受制度安排的影响。

③交易费用是指在设计、制定、实施和维护制度过程中所需要支付的各种成本或费用。

交易费用理论是从成本一收益分析的视角来考察制度变迁的。如果一个制定、实施和维持一项制度的成本降低,其净收益无形中得以提高,那么,社会对这种制度的需求也就自然增强,制度变迁的动力也就提高了。

10.社会组织的发展过程一般包括哪几个阶段?

【答案】组织过程像一切生物系统和社会系统一样,也有从诞生到死亡的生命发展周期。一个组织的发展过程可以被描绘为五个重要阶段:①产生; ②成长; ③成熟; ④衰落; ⑤消亡。以下是对这五个阶段的简单描述:

(1)产生阶段

当一群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利益和需要而走到一起时便产生一个组织。组织开始时是相当不正规的,没有成文政策或正式的规章制度,许多相互作用处于日常的面对面接触的水平上,组织成员彼此能相互了解,甚至带有较强烈的私人感情色彩。当普通操作人员、中级管理部门以及顶端管理部门形成之后,一种等级阶梯于是便建立起来。这个时候组织的非正式倾向还是十分明显的。此外,此时组织的最高领导者或创始者强烈地影响和左右着组织,主导着组织的发展。

(2)成长阶段

当一个组织成功地吸纳到了成员,井且得到了他们的信赖,能富有效率地实现其目标,能被更大的社区所接受,它就通常能在相对稳定的结构中,在一整套目标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有序的运作模式,此时,组织便处于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组织开始变得较正规化,

组织更多的关系是其结构的分化、职能的细化和成员技能的专业化,而忽视了人的能动因素。且在这个阶段,利润(如果是一个经营性组织的话)和规模每年递增百分之几百也属常事。

(3)成熟阶段

在这个阶段,组织的成长变慢了,新的发展方向或者新市场、新产品开始被开拓穷尽,组织常常变得停滞下来。从成长阶段开始的那种制度化过程,现在逐渐演化成为造就僵硬的官僚机构的过程,并有窒息组织的可能。保持活力是这个时候组织的关键任务,尤其是在组织需要寻求获取其他组织以不断扩张的时候。成熟阶段在组织的一生中常常占有最长的时间,在这期间,组织年复一年地缓慢变化而相对稳定。

(4)衰落阶段

组织终于开始遇到难以应付的问题:关键人物离开、组织的方针和策略与外部环境不相吻合等,组织只看重成员的服务时间,而不看重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作为,尤其是新的思想常‘常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