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915思想政治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真理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及其意义。

【答案】作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1)含义

①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善的。承认认识对象及其变化发展的无限性,承认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东西和我们的认识有待于拓展和深化,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②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人类认识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接近,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承认世界的可知性即人类认识能够正确地把握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2)关系

①相互依存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必然是相对的和有局限的。但是,在这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就是这样如影随形、相伴共生的。

②相互包含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任何真理所包含的客观内容只能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把握到的,只是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一定范围和程度的正确反映。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3)意义

①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对立统一,是真理具有无限发展活力的内部源泉。

科学认识的发展证明,真理的不断具体化、丰富化,总是表现为不断地揭示出相对中的绝对和绝对中的相对,不断地拓展和深化真理的规定性。真理是一个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转化、发展过程。随着人类认识和实践是不断深化和扩展,真理也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②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人类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的表现。

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和可能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又称无限性或绝对性。但人们由于受到具体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有限的和相对的,这是思维的非至上性。思维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这组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才能得到解决。但正是由于这一矛盾的运动推动了真理的发展。

2. 请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区别

①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的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因而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

②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哲学则是以自然界、社会、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因而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联系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它深深植根于各门具体科学的沃土之中,没有各门具体科学发展的成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具体科学的研究能促进科学事业的更快发展,如果背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向,用唯心主义或机械的方式来进行科学研究,往往会误入歧途。

3.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怎样的?

【答案】上层建筑是被经济基础决定的,但它并不是消极地反映经济基础,相反,上层建筑一经建立起来,就对经济基础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1)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帮助它形成、巩固和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当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极力维护这种经济基础,妄图使其免于灭亡,这时它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

(2)上层建筑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但这并不是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没有矛盾。 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新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和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表现为新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总有些不完善的地方,这些不完善的地方不能立刻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需要采取适当措施逐步完善起来。另一种情形是反动的上层建筑和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即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现存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己经变得陈}日,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而这种经济基础应该发生根本变革。但是反动的上层建筑却极力维护它,阻碍它的根本变革。这样就形成了经济基础自身的变革要求和上层建筑阻碍这种变革之间的矛盾,需要用新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取代旧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才能最后解决。

4. 整体与部分

【答案】(1)内涵

①整体与部分,又称全局和局部、一与多,是一对既互相对立又相互依存的辩证法范畴; ②整体是指若干对象(或单个客体的若干成分)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③部分是指相对于这种整体来说的个别对象。

(2)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

整体与部分是互相对立和互相依存。具体表现为:

①整体与部分互为条件

a. 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没有部分便没有整体;

b. 整体制约着部分,没有整体,便没有部分。

②整体与部分互相包含

a. 整体包含部分,整体由部分组成;

b. 部分包含整体的基本因素,部分是一具体而微的整体。部分映现整体

③整体与部分互相转化。

a. 最简单的转化是地位的转化,即一个整体对包含着它的更大的整体来说就是部分,一个部分对它的组成部分来说则是整体;

b. 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真实的互相转化是一个部分变成与它的整体并列的另一整体,一个整体变成与它的部分并列的另一部分。

④整体不等于部分

整体功能不等于部分功能之和。如果从哲学上加以全面概括,这里有三种情况:

a. 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不是功能大小问题;

b 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c. 整体功能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3)方法论意义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是综合与分析相统一思维方式的客观基础。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总是首先把整体区分为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弄清它们的性质、特点和功能,然后再经过综合达到对整体的认识。同时,在实践中要注意调整局部之间的关系,更要注意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某一局部的研究和把握。这一观点对于人们的工作、生活都具有普遍意义。

5.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案】在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的活动构成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从量的规定性上看,人民群众是社会成员中的绝大多数。在任何时候,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要成员。从质的规定性上看,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社会力量。

(1)人民群众的构成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阶级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及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