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22历史学基础之中国近代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答案】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是1924年7月,在国民党中央的赞同之下,为了适应国共合作后,农民运动开展的形势,由共产党人潔湃等在广州创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此后两年间共办六届,培养农民运动人才770余名。其中规模最大的第六届,由毛泽东主办,学员来自全国19个省区共300余人。教学内容除马列主义理论外,还学习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研究农民问题。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的很多人成为农民运动和大革命的领导骨干,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2. 学衡派
【答案】学衡派是在1922年出现的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文化保守主义学派。因在东南大学创办《学衡》月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吴宓、梅光迪及胡先舖等人,他们都曾有过赴欧美留学的经历,故以“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标榜,自称其刊物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20世纪30年代初随着《学衡》杂志的停刊,学衡派也相应解体。
3. 训政时期纲领
【答案】训政时期纲领是国民党结束军政实行训政之后的施政准则。1928年10月,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六条,作为约法未制定之前的施政准则。训政纲领规定政权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行之;闭会期间由国民党执行委员会执行之;训练国民逐渐推行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政权”;国民政府行使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会拥有训政时期大政方针的决策权;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解释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等。
4. 《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答案】《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是指1901年由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名提出的奏折。主要内容有:
①第一折强调人才培养,建议设立各类学校,改革科举制度等;②第二折提议停止捐纳实官,取消书吏,改进刑狱,裁撤屯卫、绿营等;③第三折主张广派官员出洋考察,编练新军,提倡工艺制造,制订有关矿业、铁路、商业、交涉等法律和货币制度,多译外国书籍等。这就是近代史上有名的“江楚三折”。
5. 《穿鼻草约》
【答案】《穿鼻草约》即鸦片战争中,英国代表义律私拟的一份议和草约。鸦片战争爆发不久,道光皇帝便向英国求和,于1840年11月派钦差大臣琦善到广州与英军谈判。英国代表义律私拟了《穿鼻草约》,主要内容是:割让香港,赔偿烟价600万元,恢复广州等地通商,归还定海等。这只是义律单方方面的行动,中英双方未正式签约。事后,两国政府都不承认这项草约。
6. 唐宋内阁
【答案】唐宋内阁是袁世凯政权第一届内阁。1912年3月,袁世凯提名唐绍仪为国务总理,在南京组织第一届内阁。唐内阁的要害部门受袁世凯控制;宋教仁等四个同盟会员被分到了农林、工商、司法、教育等四个部门,在连同唐绍仪在内的十个阁员中,同盟会员占半数,被称为“同盟会中心内阁”或“唐宋内阁”。
二、论述题
7. 试简要比较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异同。
【答案】(1)相同点:
①两次战争都是资本主义国家联合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性战争,都曾攻占清王朝的统治中心北京,建立过殖民统治机构,迫使清朝最高统治者出逃,并在北京进行了残酷的烧杀抢掠,给中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②两次战争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屈服,促成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2)不同点:
①时代背景不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达程度不一样,前者发生在资本主义初级阶段,后者发生时资本主义已开始走向成熟时期。
②战争的直接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后者是为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侵略利益。
③对中国的影响程度不同,前者使得中国的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后者则完全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侵华的辅助工具。
8. 论述科举制度的废除对晚清社会的影响。
【答案】(1)废除科举制度对近代教育制度建立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废除促进了近代意义上新式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全国各地的新学堂数量大增,随着新学堂的大规模开办,现代教育体系开始逐渐建立,传统“读书做官”的教育模式逐步开始解体,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经学为主导的传统学术格局慢慢解体,学科的分化和独立成为现实,通过新式学堂培养出的人才开始进入社会的各行各业,它使教育与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个方面人才结合起来,教育向着更加多样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
(2)废除科举制度对晚清政局的影响
①科举制度的废除使读书人摆脱了对清王朝的人身依附,士人阶层作为一个群体在社会上的消亡,意味着清王朝赖以生存的阶级基础不复存在。
②读书人失去了科举入仕、读书做官的进路之后,必须寻找其他安身立命的退路,他们开始把注意力从古典文章的记忆注释转向现实的社会生活,开始接受西方涌入的各种思潮,逐渐形成一个关心国家民族命运,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理论的团体,他们中很多人迅速倒向了革命派或者成为地方士绅、督抚以及立宪派的坚定支持者,还有些读书人为谋求生路加入了新式军队,他们由于接受了革命派的主张,对满清政府的强烈不满使得他们成为武昌起义爆发的主力军。
总之,科举制度起到了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稳定,解决读书人生计出路问题的作用,废除科举制度意味着读书人这一群体由自上而下进入上流社会的道路被阻断,梦想和希望的破灭使他们由清王朝的支持者变成了它最终的掘墓人。
(3)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影响
传统学术格局的打破,儒家独尊地位受到了空前的挑战,以经学为主体的学术传统被以分科教育为特色的近代学术规范系统取代,只是以旧代新绝非那么容易,传统的学术规范被遭到批判和否定,而新的近代学术规范系统取法于西方,并不是短期内可以迅速建立得起来的,这就造成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心中无法释怀的文化危机感,他们迫切需要找到新的文化资源来整合已经风雨飘摇的民族精神大厦,使其获得新的生机,而五四新文化运动可以看作是做出这种尝试最集中的体现,其中以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影响最大,他们分别提出了自己的文化建设方案,但要使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古国的文化再次焕发生机,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需要继续认真的思考。
9.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答案】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多方面的危害:
(1)经济上: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入侵,主要是强迫中国支付战争赔款和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主要方式有: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等等。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使中国在经济上丧失了独立性,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成了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并且他们同中国封建主义相勾结,导致了近代中国经济的落后和人民的贫困。
(2)政治上:帝国主义主要通过控制中国的政府,来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随着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人民的反抗被镇压,军阀、官僚被扶植成代理人,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
(3)文化上:列强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4)社会矛盾:因为西方列强的入侵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深远影响,人们并不甘心受列强欺负,所以外国资本一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代替了本国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上升为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