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设计学615设计艺术史二之中国工艺美术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釉里红

【答案】釉里红瓷器是元代景德镇工匠们继青花瓷之后,运用铜金属在釉下进行彩绘的又一新的工艺成就。它是在宋代钧窑窑变红釉(氧化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元代釉里红瓷色泽纯正鲜明,釉色凝重华丽,表现手法丰富多样。

2. 窑变

【答案】属原始青瓷系统,由于有料中含有铜元素,经还原焰烧制而呈现绿或紫红斑,使在青瓷上打破一色釉的单调,形成了对比妍丽的艺术风格,这是陶瓷工人的一大贡献。

3. 铜胎掐丝珐琅

【答案】铜胎掐丝珐琅是用铜作胎,掐铜丝勾画轮廓,然后填点各色珐琅彩釉烧成,简称“珐琅”,俗称“珐蓝”。因它盛行于明代景泰年间,而且通常都以翠蓝釉为底色,故又称作“景泰蓝”。

4. 昙曜五窟

【答案】昙耀五窟是云冈石窟中最早由沙门统昙耀主持开凿的5所,即今天的云冈16~20窟。主要造像象征五世帝王,突出宣扬“皇帝即是当今如来”的思想。主像形体高大雄伟,充塞窟内空间,强调给朝拜者以无比威严和压抑的气氛,是君权、神权统一的象征。形象特点多是面形方圆,鼻梁直挺,衣纹简洁流畅,反映出中亚造像的特色。

5. 邓县画像砖

【答案】邓县画像砖是1957年在河南邓县学庄发现的。采用浅浮雕的手法,具有立体感,它的内容丰富,按其题材可以分为三类:车骑出行,以牛车为中心,表现墓主人出行的情景。神话传说和孝子故事,如郭巨养母埋儿掘地得金、老莱子彩服娱亲等。飞天供养和珍禽瑞兽,如飞天伎乐、四神、麒麟、凤凰、天马等。

二、简答题

6. 简述清朝各时期丝织的艺术特点。

【答案】(1)康熙时期,丝织工艺大体承继明代的艺术风格,己八达晕这一类图案组织最有特色。

(2)雍正时期,改进了织机,采用了多层经纬织法,纹样较为丰富,色彩更加华丽。在用色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3)乾隆时期的丝织,以吸收外来图案风格为其特点。在装饰中采用了一些法国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式样。但从总体看有过于堆砌和繁缛之感。

7. 简述战国瓦当的构成特点及纹样图案。

【答案】战国瓦当纹饰极为丰富,图案的构成形式,通常都是在半圆形中,采取左右对称的骨法。以图案题材来分类,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类:饕餮纹半瓦当、云山纹半瓦当、双兽(双鸟)纹半瓦当、树下双兽纹半瓦当。

8. 简述宋代铜镜的特点。

【答案】(1)早期有一段短暂的时间制作精巧,装饰花纹比较考究,但己改变了宋以前采用的离心式、求心式、对称式等图案组织而流行旋转式。图案题材多为缠枝花草,与宋代定窑装饰相类似。由于镜体较薄,所以装饰花纹少有唐代的浮雕式,而多为平刻。

(2)晚期较为简陋,呈现日益衰落的趋势。宋代的铜镜已不如唐代厚重,镜胎轻薄。

(3)镜式有圆形、方形、亚形、钟形、葵花形等。有柄铜镜便于手持,在宋代也较流行。

一、名词解释

1. 人面彩陶瓶

【答案】瓶高31.8厘米,细泥红陶质。瓶口塑成人头形,脸型若瓜子状; 五官均匀,法师清晰,鼻翼微鼓,颇具生气。器身以优美的弧线作轮廓,器腹用黑彩绘出份列具有庙底沟类型纹饰特征之图案饰带。全器伫立的女童。现藏甘肃博物馆。

2. 觯

【答案】饮酒器。圆腹,敞口,圈足,像一种小瓶。《说文·角部》:“觯,乡饮酒角也。”有谓解是专用以酬客,或罚饮射之不胜者。

3. 觚

【答案】觚是饮酒器。觚的形状细长,底宽,腰细,侈口成喇叭花状,造形十分优美。觚形在商代早期是矮而粗,商代晚期变为高而细。

4. 汉代四神纹

【答案】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也称“四灵纹”。分别象征着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和春秋夏冬四个季节。是汉代流行的装饰题材,体现了汉人的神仙思想和辟邪求福的观念。

5. 双耳尖底陶瓶

【答案】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高54厘米,口径6.5厘米,1972年陕西临撞县姜塞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此瓶为细砂红陶,是当时的汲水工具,小口、尖底、深腹,腹侧有两耳,可系绳。当瓶空时,重心靠上; 汲水时,瓶倒置水中,水便注入瓶内,使重心下移,瓶自动竖起,使用方便。线条流畅、匀称,极具艺术美感,这是仰韶文化遗存中特有的产品,距今约6000年,设计美观,实用性很强,体现了当时仰韶人的智慧。

二、简答题

6. 简述陶和瓷的主要区别(和关系)。

【答案】(1)原料不同。陶器用粘土;瓷器用瓷土。

(2)烧窑火候温度不同。陶器较低,约800度左右; 瓷器较高,约1200度左右。

(3)物理特性不同。陶器质地松脆,有微孔; 瓷器质地致密、坚实、不漏水,敲击有金属声。

(4)关系:由此可知:陶和瓷是一种工艺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瓷是陶的生产的高级阶段,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