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南京财经大学435保险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宏观经济学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法定准备金率

【答案】法定准各金率指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金额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当法定准备金率提高时,银行系统某定量准备金所能维持的负债和信用额度便下降。相反,当准备金率降低时,某定量准备金所能维持的负债和信用额便上升。因此,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是一种信用收缩的措施。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是一种信用扩张的措施,最终都会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多少。法定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三大传统政策工具之一。改变法定准备率被认为是一项强有力的手段,这种手段由于影响太强烈而不常使用。

2.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

【答案】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CPI )表示的是不同时期为购买一篮子商品所支付的成本的价格指数,用来描述经济中的价格水平。这一篮子商品通常包括食品、衣服、住房、燃油、交通运输、学费及其他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商品和服务。消费价格指数的公式为:

3. LM 曲线

【答案】LM 曲线是描述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利率与收入关系的曲线。假定m 代表实际货币供给量,M 代表名义货币供给量,p 代表物价水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为:,推导出LM 曲线的表达式为:

LM 曲线如图所示。LM 曲线上任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供给都是相等的,亦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

图 LM 曲线

二、简答题

4. 以下三种方式中,哪种方式对总产出(总收入)产生的刺激效果最大? 哪种方式最小?

(1)政府增加数量为X 的开支

(2)政府削减数量为X 的税收

(3)政府增加数量为X 的开支,同时增加数量为X 的税收,以保持财政平衡。

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三种政策中,政策(1)对总产出(总支出)产生刺激效果最大,政策(2)和(3)哪个最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与0.5的大小比较。分析如下:

(1)如果政府增加数量为X 的开支,考虑定量税情况下,结合乘数效应可得产出增加

其中β表示边际消费倾向。

(2)如果政府减少数量为X 的税收,考虑定量税情况下,结合乘数效应可得产出增加

其中β表示边际消费倾向。

(3)如果政府增加数量为X 的开支,同时增加数量为X 的税收,以保持财政平衡,定量税和比例税情况下,平衡预算乘数都等于1,因此,这种政策的实施会使得产出增加数量等于政府支出和税收变动相等的数量,即产出增加X 。

边际消费倾向为大于0小于1的数值,因此,三种政策中,政策(1)对总产出(总支出)产生刺激效果最大。当β>0.5时,

时政策(2)效果最小; 当β=0.5时,,此时政策(3)效果最小; 当β<0.5时,,此时政策(2)和(3)效果一样。 ,此,,

5. 说明主流经济学家是怎样用总供求模型说明经济的滞胀状态的? (请作图说明)

【答案】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总产量(y )和价格水平(P )。在短期内,总供给曲线不易移动,但是,来自外部的冲击可以使它从充分就业的位置向左移动,从而导致失业的增加和价格的上升,即导致滞胀状态。

图 运用总供给模型说明经济的滞胀状态

图中,AD 和ASS 相交于充分就业的E 0点。这时的产量和价格水平顺次为y f 和P 0。假定受

,AS 曲线由AS 0向左移动到AS 1,使AD 与AS 1相交于到供给冲击(如石油价格或工资等提高)

E 1点。可以发现,相对于原有均衡点,E 1点代表的产量水平下降,价格水平上升,即表示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并存。进一步说,AS 向左偏离AS 0的幅度越大,失业和通货膨胀也都会越为严重。

6. 请简述中央银行购买财政部门发行的国债对该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答案】(1)中央银行购买财政部门发行的国债是目前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政府债券是政府为筹措弥补财政赤字资金而发行的支付利息的国库券或债券。这些被初次卖出的债券在普通居民、厂商、银行、养老基金等单位中反复不断地被买卖。中央银行可参加这种交易,在这种交易中扩大和收缩货币供给。

(2)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时,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准备金会以两种方式增加:

①如果中央银行向个人或公司等非银行机构买进债券,则会开出支票,债券出售者将该支票

存入自己的银行账户,该银行则将支票交中央银行作为自己在中央银行账户上增加的准备金存款。

②如果中央银行直接从各银行买进债券,则可以直接按债券金额增加各银行在中央银行体系中的准备金存款,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需要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准备金会减少,信贷能力提高,这就意味着货币供给量在货币乘数效应下成倍地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