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青岛大学文学院720文学综合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对梦窗词的创作。

【答案】吴文英,号梦窗,其词被人称为梦窗词。他一生的心力都倾注在词的创作上,力求自成一家,但辛弃疾和姜夔这两座高峰横亘眼前,要在情思内容上有所超越突破已不可能,于是他专在艺术技巧上争奇斗艳。其词远祧周清真(邦彦),近承姜自石(夔),算得上是婉约派词人中的姣姣者。梦窗词的创作特色具体表现为:

(1)艺术境界虚实变幻

在艺术思维方式上,吴文英彻底改变正常的思维习惯,他将常人眼中的实景化为虚景,将常人眼中的虚境化为实有。通过奇特的想象和联想,创造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如游苏州灵岩山时所作的著名怀古词,《八声甘州. 陪庾幕诸公游灵岩》,开篇打破登高怀古词写眼前实景的思维定势,而以出入意表的想象将灵岩山和馆娃宫等虚幻化,把灵岩山比拟为青天陨落的星辰。这是化实为虚。西施的遗迹本是一片废墟,而作者却以超常的联想,逼真地表现出当年采香径中残存的脂香腥味和响屐廊里西施穿着木屐漫步的声响,化虚为实,亦幻亦真,境界空灵。又如怀念亡姬的《风入松》,词的境界似真似梦。“黄蜂”二句,则是亦真亦幻。黄蜂扑秋千,为眼前实景; 亡姬生前纤纤玉手在秋千上残留的香泽,本是由于痴迷的忆恋而产生的幻觉,而着一“有”字,便将幻觉写成实有。

(2)章法结构跳跃变化

在章法结构上,吴文英进一步打破时空变化的通常秩序,把不同时空的事物场景浓缩统摄于同一画面中。或者将实有的情事与虚幻的情境错综叠映,使意境扑朔迷离。他的词的结构往往是突变的,时空场景的跳跃变化不受理性和逻辑的约束,且缺乏必要的过渡,情思脉络隐约闪烁而无迹可寻。这就强化了词境的模糊性多义性。如他的《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便典型的体现出这种结构的特色。全词分四段,主要写对亡故恋人的思念,相思中又含羁旅之情,时空多变,反复穿插。第一段写独居伤春情怀。主导空间是绣户,随着思绪的翻腾流动,空间意象从西城跳到湖上圈船又转换到吴宫。第二段回忆十年前的艳遇,而“春宽梦窄”又包含着现时的感受。第三段总写别后情事。过片思绪回到现实的水乡寄旅,接着又跳到别后寻访往事和当时分别的情景。时空上有三次跳跃变化。第四段总写相思,又穿插着别后的眺望与期待,相聚时的欢情和离别时的泪痕,时间又是几度变化,空间也是从眼前跳到辽海又回复到江南。时空突变,情怀隐约闪烁。他不是按惯例将一时情事写完后再续写另一情事,而是交错穿插,词的结构是由一个个缺乏逻辑、理性联系的片段组成,其内在的联结点是跳荡的思绪。这种结构方式带有一定的超前性,类似于现代的意识流手法,不易为古人理解,曾遭到张炎的批评。

(3)语言文辞生新奇异

①吴文英对于语言的搭配,字句的组合,打破常规和逻辑惯例,与其章法结构一样,完全凭主观的心理感受随意组合,如“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和“落絮无声春堕泪”,都是将主观情绪与客观物象直接组合,无理而奇妙。

②语言富有强烈的色彩感,装饰性和象征性。他描摹物态、体貌、动作,很少单独使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而总是使用一些情绪化、修饰性、色彩感极强的偏正词组,如写池水是“腻涨红波”,写云彩是“倩霞艳锦”。梦窗词字面华丽,意象密集,含意曲折,形成了密丽深幽的语言风格,但雕绘过甚,时有堆砌、晦涩的弊病。

总之,梦窗词的创作讲究音律,炼字炼句,以密丽胜之。故非之者以其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 碎拆下来,不成片段”(张炎语)论之。尊之者却云:“求词于吾宋,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四海之公言也。”但不容置疑的是,梦窗词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对后世婉约词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2. 《牡丹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其中《闺塾》一出写的是什么?

【答案】(1)主要内容

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

《牡丹亭》描写了官宦之女杜丽娘一日在花园中睡着,与一名年轻书生在梦中相爱,醒后终日寻梦不得,抑郁而终。杜丽娘临终前将自己的画像封存并埋入亭旁。三年之后,岭南书生柳梦梅赴京赶考,适逢金国在边境作乱,杜丽娘之父杜宝奉皇帝之命赴前线镇守。其后柳梦梅发现杜丽娘的画像,杜丽娘化为鬼魂寻到柳梦梅并叫他掘坟开棺,杜丽娘复活。随后柳梦梅赶考并高中状元,但由于战乱发榜延时,仍为书生的柳梦梅受杜丽娘之托寻找丈人杜宝。杜宝认定此人胡说八道,随即将其打入大狱。得知柳梦梅为新科状元之后,杜宝才将其放出,但始终不认其为女婿。最终闹上金变殿之上才得以解决,杜丽娘与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剧中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揭露、批判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是对封建社会没落时期思想、文化专制的一次冲击。

(2)《闺塾》

《闺塾》主要描写小姐杜丽娘、侍女春香初次在闺塾听老塾师陈最良授课的情景。围绕教与学双方的矛盾展开剧情,表现了封建礼教与年轻人的天性真情的冲突,对封建教育进行了辛辣的嘲讽,生动地刻画了三个人物的各自性格。从《牡丹亭》全剧来看,这出戏写杜丽娘听陈最良讲解《诗经》中的爱情诗,而正是这些诗对她爱情的萌动起了引发的作用,为第十出《惊梦》中她在游园时感受大好春光,开始青春的觉醒,作了铺垫。

《闺塾》是我国古典戏剧中的经典之作,它以塑造性格鲜明、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为主要任务,《闺塾》最为突出的是通过人物的幽默、风趣的语言塑造了性格鲜明、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3. 王粲《登楼赋》表达了失意士子哪几种类型的情感? 请结合作品简析之。

【答案】《登楼赋》主要抒写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生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的感情,倾吐了作者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表现了作者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统一的期望。全篇抒情意味很浓,“忧”字贯穿全篇,风格沉郁悲凉,语言流畅自然,是建安时一代抒情小赋的代表性作品。具体而言,《登楼赋》表达了失意士子的以下几种的情感:

(1)思乡怀国之情

《登楼赋》的第一段在描述了作者在登上城楼后所望见的胜景后,笔锋骤然一掉,以“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为转折,转入第二段对思乡怀归的铺叙。王粲家族久居洛阳,后因董卓迁献帝于长安,王粲一家也随而从居长安。正是在长安,王粲受到蔡邕的赏识,并称其为“异才”,甚至当众自称“吾不如也”,使得王粟声誉鹊起,才十七岁就诏除黄门侍郎。因董卓的部将李榷、郭汜作乱长安,王粲辞官不就,“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流寓荆州,依附刘表,就是在荆州他作了这篇《登楼赋》。抒发了强烈的思乡怀国之情。“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

(2)建功立业之情在第二段之末,王粲虽说“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但其实他内心的苦闷与他在荆州的遭遇还是有很大关系的。王粲在荆州待了十六年之久,直到刘表卒,其子刘琮归顺曹操,他才随曹操回到北方。在这十六年中,他始终没有受到刘表的重用。但第二段的第二句:“惟日月之逾迈兮,侯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展现了王粲满腹抱负,希望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

(3)怀才不遇之情

在《登楼赋》的第三段亦即末段中,王粲抒发了自己不被重用、无从舒展抱负的痛苦:“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间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而憯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4. 简要说明韩孟诗派的主要成员和诗歌主张。

【答案】韩孟诗派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这个诗派创作的特点是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病,他们主张“不平则鸣”,苦吟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

(1)主要成员

“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卢仝、马异、刘叉。

(2)韩孟诗派的诗歌主张

①“不平则鸣”

在《送孟东野序》中,韩愈指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不平”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