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714新闻传播学基础之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媒介教育(MediaEducation )

【答案】媒介教育(MediaEducation )又称媒介素养教育,是20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以及拉丁美洲、亚洲部分地区渐兴渐进的一种新的教学科目,是在大众传媒时代,针对多种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力一法。它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地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形成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能够理解其意义以及独立判断其价值的认知结构。媒介教育还力图使未来信息社会的人具备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使受众了解小同媒介形式的特征和信息制作过程,能够自觉掌握个人接触媒介的量和度,清醒认识媒介带来的“快感”和“满足”; ②让受众批判性地解读媒介信息,诸如媒介对现实的再现、媒介的商业性与价值观; ③使受众能够有效地使用媒介,充分利用媒介完善自己。

2. 符号的任意性

【答案】符号的任意性是指构成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约定俗成的。比如在“树”这个词中,树的概念和“树”的特定发音不是必然结合在一起的,“树”在英文中的读音和在法文、拉丁文中的读音明显不同,但却都能表达了“树”的意思。符号的任意性原则是索绪尔语言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它支配着索绪尔的整个语言的语言学系统。

3. 有限效果论

【答案】有限效果论是20世纪40年代的一种传播效果理论。这一效果理论是对早期“枪弹论”的一种否定,它认为,传播活动是传受互动的过程,受众不是应声而倒的靶了。大众媒介的效果由于媒介性质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而大受影响。媒介不是影响受众的惟一因素。大众媒介透过舆论领袖等许多中介,在其他因素影响下发挥作用,因而对受众的影响是有限度的。弱效果论在纠正机械的“枪弹论”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又在某种意义上低估了传播的影响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4. 《阿尔及尔宣言》

【答案】《阿尔及尔宣言》是1973年第四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通过的一份有关国际信息传

播体制的宣言。其内容为:现存的传播渠道不仅是罪恶的殖民地时代的遗产,而且阻碍着各国之间自由、直接而迅速的传播与沟通; 发展中国家必须共同采取行动,来改变现存的传播渠道。一般认为,《阿尔及尔宣言》是“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明朗化的开端。

5. 拉扎斯菲尔德

【答案】拉扎斯菲尔德是奥地利裔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选举研究学者,传播学学科奠基人之一,与政治学家拉斯韦尔、社会心理学家卢因和霍夫兰并称为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他在社会学上最有影响的成就首推应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定量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他重视社会调查方法,讲究严格的社会统计程序和操作化过程,强调精确的定量测量和定性的评价分析。他是民意测验中采纳社会调查方法的首创者,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开创者。他的一系列应用研究,推进和提高了美国和欧洲社会学经验研究的发展与质量。其著作有《社会科学中的数学思维》、《选民抉择》、《定性分析》和《应用社会学导论》等。

6. 大众传媒的麻醉功能

【答案】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现代大众传播具有明显的负面功能。它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当中,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他们在读、在听、在看、在思考,但是,他们却把这些活动当做行动的代替物。他们有知识、有兴趣,也有关于今后的各种打算,但是,当他们吃完晚饭、听完广播、读完晚报以后,也就到f 睡觉的时间了。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把这种现象称为大众传播的“麻醉作用”,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7. 框架研究、框架理论

【答案】社会学家E. 戈夫曼在1974年出版的《框架分析》一书中明确为框架做出定义:“框架是指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即框架(frame )作为一定的知识体系或认知定势预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它来自于过去实际生活的经验,根据既有的框架来“建构”(framing )对新事物的认识。20世纪8。年代开始,框架理论开始引进到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并由此诞生“媒介框架”(mediaframe )和“新闻框架”(newsframe )两个学术概念。框架概念引入传播学研究领域后得到广泛的应用,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使用频率最高和最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二、简答题

8. 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是什么?

【答案】新闻专业主义,是新闻工作的职业精神,以及围绕着职业意识的一套新闻传播专业的操作要求。包括:

(1)专业(行业)意识:监测社会环境的责任意识。

(2)职业规范意识和评价标准。

(3)新闻从业人员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和传媒的专业培训机制。

(4)严格、客观的专业资格的认可制度。形式上,我国的传媒都有专业资格的认可程序,助理记者、记者、主任记者、高级记者,编辑有职称,初级、中级、副高、正高; 但在专业资格认可的过程中,行政力量的影响很大,专业标准很难把握。

(5)专业内部的自律。自律的对立面是他律,如果新闻业不能通过组织或行业规范指导约束自身行为,就会被行政力量介入,因此自律对于新闻业的自由发展非常重要。现在,我国最大的问题在于有规范没人执行。

(6)专业精神的范例。专业主义倡导的专业精神范例不是组织的产物,而是自发产生的,它应该存在于每位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心中,不是外在的东西。

此外,要求记者形成专业意识,需要形成这种意识的条件,及责任、权利、利益统一,准确落实,使传媒各种职能或身份的人充分到位,编辑部门和经营部门分开。

9. 你怎样理解“媒介社会化”这个概念?

【答案】(1)“媒介社会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的不断变革,媒介越来越带有“社会化”特征的趋势。而媒介社会化产生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社会化媒介的产生。

(2)社会化媒介迅猛发展,人们通过这些媒介仿佛营造出虚拟的社会。通过天涯、猫扑这样的论坛为人们提供话题、共建生活,通过人人网、开心网等SNS 社交网站建立熟人的社会,通过豆瓣将不同的用户以相同兴趣爱好的标签紧密相连,也通过微博为人们带来林林总总的内容与资讯。社会化媒介正逐渐编织着一张全方位、细密的网络让每个人置身其中,人们既是这张大网的消费者,也是这个虚拟世界的缔造者。

(3)社会化媒体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传播信息资讯的载体,即信息在互联网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社会性网络下具。从这一角度的定义包含着两个层面的理解。其一,社会化媒介的本质是一种媒介,它建立在人际网络的基础之上,“关系”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二,社会化媒介是互联网技术与社会共同进步的产物,因此在本质上具有互联网平台虚拟、海量和碎片化的属性。

10.社会化媒体对新闻生产的影响。

【答案】(1)社会化媒体是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社会化媒体的主要特征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内容生产与社交的结合。也就是说,社会关系与内容生产两者间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社会关系的需求促进了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内容生产,反过来,这些平台上的内容也成为连结人们关系的纽带。这些内容并非全都具有公共价值,但社会化媒体平台的传播机制可以很快地在无数的信息碎片中将有公共价值的内容筛选出来。

二是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因此,论坛、游戏、即时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