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体育大学111单独考试思想政治理论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1)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相互限制、相互否定的性质、倾向和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矛盾的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的变化,为质变做准备。在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双方的力量此消彼长,造成矛盾双方发展的小平衡,使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发生量变,为质变创造条件。

②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当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达到某一限度时,只有通过矛盾斗争才能突破这个限度,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才有事物的质变。

2. 资本输出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1)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主要经济动因是:首先,将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其次,将部分非要害的技术转移到国外,以取得在别国的垄断优势,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再次,争夺商品销售市场。最后,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这些经济上的动因与垄断资本政治上、文化上、外交上的利益机密联系在一起,交织发挥作用,共同促进了垄断资本主义向世界范围的扩展。

(2)资本输出的形式从资本形态上看,有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和商品资本的输出。从资本输出的主体看,可分为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

(3)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资本输出的实质,是金融资本掠夺、剥削和奴役其他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手段,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国际垄断的基础。

3. 简述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1)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4. 简述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答案】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与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与生产力,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①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一定会产生不同性质的上层建筑。

③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④从服务的方向上看,上层建筑一方面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排除反对自己的对立物;

⑤从服务的方式上看,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调控的手段有法律、经济、思想等手段;

⑥从服务的效果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况,它既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5. 试述质量互变规律的主要内容。

【答案】(1)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

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

(2)量变和质变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a. 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b. 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总之,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6. 简述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答案】科学技术的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1)科学技术的发展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2)但科学技术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还有一种情形则与社会制度有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非都能使人们摆脱贫困,并非都能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世界上的霸权主义者利用现代科技发展武器,入侵他国,造成大量生命财产的损失,就是一个例证。

(3)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全球问题”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问题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起的,它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解决“全球问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但如果问题是由社会制度造成的,就需要变革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