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02经济学二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目录
2018年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02经济学二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一) ... 2 2018年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02经济学二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二) . 13 2018年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02经济学二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三) . 23 2018年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02经济学二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四) . 34 2018年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02经济学二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五) . 45
一、辨析题
1. 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劳动时间通常可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因此商品通常分为两部分,即v 和m 。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任何物质商品的生产过程,首先是劳动过程,在劳动过程中资本家要工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价值形成过程来考察。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用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商品中去; 同时,劳动者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又形成商品的新价值。如果形成的新价值恰好等于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那么在商品价值中,就只有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者新创造的等于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而没有剩余价值。即商品包含的新价值为c+v,这只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但是,资本家生产商品,目的不是价值,而是价值增殖,即生产剩余价值。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实际上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这时,商品包含的新价值必然有剩余价值的存在,即新价值包括c+v+m三部分。
2. 我国的国有企业只能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进行管理。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国有企业是国家所有的公有制企业,经营过程中山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进行管理,但是,根据各个国有企业的具体状况应予以区别对待。掌握国家经济命脉或者涉及到整个国民经济安全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应该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进行管理,具有地方性、和地方利益联系紧密的国有企业则应该考虑由地方政府来履行出资人职责进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积极性,才能有效的发展国有企业,引导国有企业走出困境。
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国资委和地方国资委相继成立,在不同国有企业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这是根据国有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做出的明智选择,是推动国企改革成功的重要举措。
二、简答题
3. 说明部门内部竞争和部门之间竞争的区别和联系。
【答案】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竞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部门内部的竞争,它使个别劳动时间折算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另一种是部门之间的竞争,指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争夺最有利的投资场所而进行的竞争,哪个部门或行业的利润率高,其他部门的资本就会向这里转移,其结
果必须导致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趋向于平均化。
(1)部门内部竞争与部门之间竞争的联系
部门内部竞争与部门之间竞争的联系在于,两者都使利润率在各个企业或部门之间平均化。部门内部竞争使得部门内的企业的利润平均化,而部门间竞争使得各部门的利润平均化,最终结果是所有行业、所有企业的利润平均化。这两种竞争促使了资源在不同企业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刺激了资源的配置和资本主义生产技术的提高。
(2)部门内部竞争与部门之间竞争的区别
部门内部竞争与部门之间竞争的主要区别在十:部门内部的竞争导致社会价值的形成,而部门之间的竞争导致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部门内部竞争,是同一部门生产同种商品的各个资本主义企业,为了争夺有利的生产、销售条件和获得超额利润而进行的竞争。竞争的结果,使商品不同的个别价值,均衡为相同的市场价值,即社会价值。市场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市场价格,它是商品在市场上买卖的价格。部门内竞争刺激了资本主义生产技术的发展和部门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部门之间的竞争导致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各部门之间资本有机构成不同,投入等量的预付资本,在不同部门获得不同的利润,这与利润作为预付总资本的产物这一规定相矛盾,也是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实际情况不相符的。在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中,各部门的资本家不论从事哪一种商品的生产和经营,都要求大体上比例于他们的预付资本量而获得相应的利润,否则就必然引起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资本由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自由转移。这种转移,是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实现的。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使各个部门不同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在利润率平均化的条件下,各部门的资本家便可以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与其投资量大小相适应的平均利润。
4. 为什么作为计划经济体制微观经济基础的国有企业不能直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答案】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弊端主要是:
(1)产权不清。虽然计划经济体制中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在宪法中明确界定为归全体人民所有,采取国家所有制的形式,但具体由谁承担责任,在实际经济运行中是不具体、不确定的。由于在这个基本层次上的产权主体不确定、没有得到具体落实,因而,就不具备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那样的投资主体责任,不能形成有效的委托一一代理关系,从而也不能形成有效的克服代理问题的激励一一约束机制。
(2)政企不分。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应是自主经营的,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缺乏基本的经营自主权。企业的基本权利分散地集中在与企业发生直接和间接关系的各级政府部门手中。企业运营的行政化体现在各个方面:
①要素供给的行政配给制。企业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料由物资部门调拨; 企业的用工指标需由主管的劳动部门决定; 企业的资金由财政或行政性的银行拨付等。
②经营管理者的行政任命制。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不是由企业自主选择,而是由主管部门直接任命,并且企业的管理者按行政级别享受待遇。
③企业产品的调拨制。企业的产品一般不直接面向市场,而是由物资部门统一调拨。
④企业利润的统收统支制。企业利润由财政部门统收统支。
(3)权、责、利不明。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不论是与政府之间,还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尤其是企业内部的相关利益者之间,不仅权、责、利应该分明,而且对于每一主体,权、责、利既要具有统一性,又要具有对称性,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具有竞争动力和约束力。而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国有企业在各个方面的主体之间不仅权、责、利的界区小明确,而且小统一、不对称。普遍存在有权无责、有责无权或者有责有权而无利等情况。同时,在分配中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下吃企业的“大锅饭”。
(4)管理不科学。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在利润动力和市场竞争压力的双重驱动下,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加强管理。而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国有企业由于产权不清、政企不分和权责利不明,行政管理替代企业管理,尤其是企业缺乏进行制度创新和加强管理的动力,因而,不可能形成科学的管理制度。
由于这些弊端的存在,所以到改革开放之前,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僵化,经营机制呆滞,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严重压抑,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所以,作为计划经济体制微观经济基础的国有企业不能直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只有通过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才能成为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
5. 我国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与客观依据是什么?
【答案】(1)对外开放的含义
对外开放是指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地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及其它方面的往来活动,它是我国基本国策之一。
(2)我国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
①国际分工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国际分工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内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当一国国内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商品交换就要突破一国的界限,产生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这一原理指出,世界上劳动生产率不同的国家,通过商品交换,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从而给交换双方在经济上带来利益。即使在各个领域劳动生产率都比较低的国家,通过生产和出口那些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以换取自己具有相对劣势的产品,仍然可以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
②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理论。随着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延伸,商品价值表现为国际价值,商品价格就转化为国际价格。国际市场商品价值不是由个别供给国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而是由国际商品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国际价值也就是国际市场价值,它的货币表现就是国际市场价格。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也必须遵循国际价值规律,国际价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