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单选题
1. 诸子百家中,被称之为“显学”的是( )。
A. 墨家
B. 道家
C. 农家
D. 法家
【答案】A
2. 20世纪80年代日本国会批准成立的指导日本教育改革的领导机构是( )。
A. 临时教育审议会
B. 中央教育审议会
C. 终身教育审议会
D. 地方教育审议会
【答案】A
,1987年,日本文部省成立了“教育改革【解析】1984年,日本成立了“临时教育审议会”
,推进本部”二者成为推进日本80年代教育改革的领导机构。“临时教育审议会”从1984年至1987
年提出了多次咨询报告。
3. 《学记》中的“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指的是( )
A. 正课学习和业余爱好的关系
B. 主要学习内容和次要学习内容的关系
C.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D.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
【答案】A
4. 某班教师为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展了一系列学习竞赛活动。结果如教师所料,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成绩明显提高。但没有想到的是,学生之间相互猜忌、隐瞒学习资料等现象日趋严重。上述事实表明,教育( )。
A. 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正向隐性功能
B. 既有负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C. 既有正向隐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D. 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答案】D
【解析】从作用的方向上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正向教育功能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负向教育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教育功能是指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 隐性教育功能是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开展学习竞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属于
正向的显性功能; 但导致学生相互猜忌、隐瞒学习资料等现象属于负向隐性功能。因此,答案选D 。
5. 为了收回教育权,1925年中国政府公布了( )
A. 《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
B. 《请求力谋收回教育权》
C. 《教育实行与宗教分离》
D. 《取缔外人在国内办理教育事业》
【答案】A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杳了对中国收回教育权运动的重要举措的掌握程度。近代,帝国主义通过教会学校对华文化侵略进一步加深、加剧,严重侵犯了中国的教育主权。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普遍认为中国教育是拯救中国的手段,所以,对中国的教育主权不断的重视。起因于教会学校阻挠学生的爱国行动,许多学生退学表示抗议,得到很多人支持。运动不断扩大。其中,中华教
,全国教育会联合育社与1924年7月召开的年会上讨论了余家菊提议的《请求力谋收回教育权》
会在同一年10月召开的年会上通过了《教育实行与宗教分离》《取缔外国人在国内办理教育事业》
两个议案。为了收回教育权,1925年北洋政府颁布了《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的文件。
6. 韩愈所说的性三品中,( )的人不适合于接受教育。
A. 上品
B. 中品
C. 下品
D. 次品
【答案】C
7. 杜威教育理论成型的标志性著作是( )
A. 《经验与教育》
B. 《民主主义与教育》
C. 《我的教育信条》
D. 《教育与社会》
【答案】B
,被西方教育家视为与柏【解析】杜威是美国教育学家,其重要的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有同等地位的重要教育著作。1897《我的教育信条》; 1899《学校与社会》; 1983《经验与教育》。
8. 发生在教学过程之中,旨在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调整和改进教学的评价是( )
A. 初始性评价
B. 诊断性评价
C. 终结性评价
D. 形成性评价
【答案】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教学评价类型基本观点的把握程度。布卢姆依据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类。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旨在弄清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发展情况; 形成性评价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意在使师生能够及时了解到教与学的进展情况,故又称为进展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总评。通过时间来区分这几种评价就可以,这道题的关键词“教学过程中”。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
9. 从制度上首次确立我国学校职业教育体系的是( )
A. 新学制
B. 癸卯学制
C. 壬子学制
D. 壬戍学制
【答案】B
10.根据传说,中国古代五帝时出现的学校是( )
A. 庠
B. 序
C. 成均
D. 校
【答案】C
1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清末“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措施是( )
A. 废除八股考试
B. 颁布近代学制
C. 设立京师大学堂
D. 院改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