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711中国美术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敦煌莫高窟

【答案】敦煌莫高窟,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敦煌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等11个朝代的修造,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隋唐是莫高窟发展的全盛时期,现存洞窟有三百多个,壁画与彩塑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反映出唐代社会现实的面貌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2. 《惜春作画》

【答案】《惜春作画》是清末“泥人张”第一代艺人张长林所作的彩色泥塑组像,取材于古典小说《红楼梦》故事。作品高三十一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以贾惜春在大观园暖香坞作画为内容,描绘惜春正在聚精会神地运笔作画,两旁少女二人一坐一立,正在会心地欣赏惜春的传神妙笔。人物刻画真切生动,是“泥人张”的传神佳作。

3. 《画品》

【答案】《画品》是南齐画家、理论家谢赫的作品,是保存至今的最早一部绘画理论著述。除对27位画家分品第高下外,其序中提出的“六法”作为品评绘画的标准,对后世影响极大。所谓“六法”,即“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转移模写。”“六法”的提出是古代长期实践和理论探讨的具有总结意义的完整知识,在绘画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4. 山水画南北宗

【答案】山水画南北宗是由明代画家董其昌所创的中国书画史上一种理论学说,出自董其昌的画论《画禅室随笔》。董其昌推出了以纯化文人画为宗旨“南北宋论”,建筑了以南宗文人山水画为绘画高境界的理想模式,也即论画以“南北宗论”为中心。这一学说是明清时期绘画理论中的重要思想之一,深刻地影响了画家的创作活动及其对绘画本身的理解和对中国山水画史的把握。

5. “吴带当风”

【答案】“吴带当风”指的是唐朝画家吴道子的一种绘画风格。吴道子是古代最负盛名的画家之一,被誉为“画圣”。他善画佛像,笔势圆转,所画衣带如被风吹拂。后人便以“吴带当风”称美其高超画技与飘逸的风格。吴道子结合内容的表现和形象的创作,在运用线条上,渗透着强烈的情感,大大提高了绘画艺术中诸种表现因素的统一性,为后世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6. 博山炉

【答案】博山炉是汉代铜器中一个最具特色的品种。汉代“博山炉”炉体呈“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盖上部雕镂成山岳的样式,象征海上的仙山“博山”。博山炉盖上的山峦群峰中常饰以飞禽走兽,穿插在云气之间,其下承之以人形及盘。山间有孔,当香料在炉中燃烧时,烟气可从镂孔冒出,云雾缭绕。炉座成盘形,用以盛水,以助蒸香气。

7. 司母戊方鼎

【答案】司母戊方鼎亦称后母戊鼎,是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鼎重达875公斤,腹面四周边框饰古代商周时期常见的兽面纹。大鼎造型大方,精致,庄重肃穆,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也是商文化发展到顶峰的产物,标志着商代青铜器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司母戊方鼎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8. 《营造法式》

【答案】《营造法式》是北宋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全书共分《名例》《制度》《功限料例》《图样》四部分,全面系统地编订了关于建筑的设计、材料、施工等规范,图文并茂。它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己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二、简答题

9. 简述“曹衣出水”和“吴带当风”的含义。

【答案】“曹衣出水”和“吴带当风”指的是古代人物画中衣服褶纹的两种不同表现方式。

(1)“曹衣出水”

“曹衣出水”是由中亚曹国的北齐曹仲达创造的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曹仲达擅画人物、肖像、佛教图像,尤精于外国佛像。所画人物以稠密的细线,表现衣服皱纹贴身,后世评述他的风格:“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即所谓“曹衣出水”。这种笔法刚劲稠叠,衣服褶纹多用细笔紧束,似衣披薄纱,又如刚从水中捞出之感。

(2)“吴带当风”

“吴带当风”指的是唐朝画家吴道子的一种绘画风格。吴道子是古代最负盛名的画家之一,被誉为“画圣”。他善画佛像,笔势圆转,所画衣带如被风吹拂。后人便以“吴带当风”称美其高

超画技与飘逸的风格。吴道子结合内容的表现和形象的创作,在运用线条上,渗透着强烈的情感,大大提高了绘画艺术中诸种表现因素的统一性。

10.请简述秦兵马俑的艺术特色。

【答案】秦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位于今西安市临憧区,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陪葬坑。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其艺术特色是:

(1)总体布局上以群雕形式出现,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宏伟的气势,使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

(2)兵马俑的塑造,基本上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手法细腻、明快。每个陶俑的装束、神态都不一样。光是人物的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异。所有的秦俑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独有的威严与从容,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

(3)兵马俑雕塑采用绘塑结合的方式,虽然年代久远,但在刚刚发掘出来的时候还依稀可见人物面部和衣服上绘饰的色彩。在手法上注重传神,构图巧妙,技法灵活,既有真实性也富装饰性。

(4)妆彩粉饰,俑最初是着色的,如恺甲俑身穿绿色或红色短袄,领15袖口镶紫色或粉蓝色花边,深蓝色短裤,黑鞋,显得人物形象丰富多彩。

(5)绘塑结合,如马嘴和鼻孔塑得较小,但绘上红舌、白齿和肉红色的鼻孔后,呈现出张口嘶鸣的效果。这种设色方法使军阵的气氛显得热烈又雄壮。

11.简述中国画“三远”的含义。

【答案】三远,山水画技名,既涵盖的山水的透视关系,也是山水的构思观念。宋代郭熙的山水画论著《林泉高致》,就已提到“高远”、“深远”、“平远”的所谓“三远”。它是中国山水画的特殊透视法,即以仰视、俯视、平视等不同的视点来描绘画中的景物,打破了一般绘画以一个视点、焦点透视观察景物的局限。

(1)高远,就是“自山下仰山巅”,反映的是一种所见的巍峨雄伟的山势。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是运用高远法的典型佳作。

(2)深远,就是“自山前而窥山后’,。画中进深大,造成一种具有深远空间的意境。元代黄公望的《九峰雪雾图》即运用了深远法。

(3)平远,就是“自近山而望远山”,反映的是一种俯视的境界,塑造的是“山随平视远”的艺术效果。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即属于平远山水的类型。

“三远”技法打破了时间、空问的局限性,把人的视线引发开去,导向无限的空间,充分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创造性。它的确立是中国传统山水画成熟的体现。

12.与前代相比较唐代敦煌莫高窟艺术有哪些发展变化?

【答案】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