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801中西哲学史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蜡块说
【答案】蜡块说是亚里士多德认识论的重要观点。他认为感觉是一种撇开质料而接受可感形式的能力,是一种消极的接受能力。他把灵魂比喻成蜡块,而外界事物是金或铜的印章,蜡块接受的是印章的印记而不是印章的质料,因此他认为可感事物的质料作用于感官的质料,可感事物的形式作用于感官的形式。可感事物的质料是不可知的,它对感官质料的作用也是不可感的,可感的只是作用于感官形式的外来形式,即压在灵魂上的印象。他还认为植物没有感觉的原因是因为它缺乏与可感事物形式相应的形式,因而不能接受外来形式。
2. 唯名论
【答案】唯名论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主要派别之一。经院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共相和殊相,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问题。围绕“共相”问题,中世纪经院哲学分为实在论和唯名论。唯名论认为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共相只是概念,并没有实际存在的意义。唯名论否定共相的独立实在性,从根本上威胁到基督教的正统神学和教会权威。唯名论坚持把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相分离的做法,在客观上推动着近代经验哲学与实验科学的兴起。
3. 造物主
【答案】造物主是柏拉图著作《蒂迈欧篇》中的神圣工匠。该工匠创造了低级的众神、宇宙的灵魂及人类灵魂的不朽部分,而低级的众神又创造出一切物理事物。当造物主创造时,它以形式为其模型,并且在己存在的物质质料的基础上工作,它还必须遵从万物的必然性,以理想地完成其工作。不同于基督教的上帝从虚无中产生万物,造物主是赋予已经存在的质料以现实的形式。
4. 黑格尔的绝对理念
【答案】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是精神的范畴形式,是自在自为的理念、无所不包的全体和无限的实在,又称“绝对真理”、“绝对精神”。它存在于自我发展和实现的过程之中。绝对理念作为上帝的形而上学复本,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真理的最终实现。在黑格尔看来,绝对理念是能动的自我,它外化于自身又回到自身,具有内在目的和理想,是生命理念与认识理念的高度统一。绝对理念这个概念把逻辑学、本体论、形而上学和伦理学四者结合起来。
二、简答题
5. 简述莱布尼茨的神正论。
【答案】莱布尼茨提出的神正论是为上帝的全善与全能进行辩护的。
(1)现实世界是上帝创造的无数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
上帝是全能的造物主,其所创造的世界是最好的世界。莱布尼茨认为上帝作为全能的造物主,依照必然理由律创造出无数的可能世界,它们彼此和谐,没有任何矛盾。在可能世界里,凡是不矛盾的东西都可能存在,但却不一定是现实的存在。上帝又根据充足理由律,在无数的可能世界中选择一个现实世界。完满性的程度决定了上帝为什么选择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世界,因为上帝的意志是全善的,所以我们的现实世界是一切可能世界当中最好的世界。
(2)神正论
莱布尼茨提出了他的神正论,以解释现实中充满恶的原因。
①恶的分类
a. 物理的恶
物理的恶是一些突发的对人有害的事件。物理界充满预定的和谐,“物理的恶”是“凭借自然的秩序,甚至凭借事物的机械结构而带来的惩罚”。自然的“惩罚”不是对人类的有意伤害,它的存在的原因是事物之间互相补偿的平衡。
b. 认识的恶
“认识的恶”是指确定与不确定的认识、真理与谬误秩序的颠倒。这类恶的原因是人类理智的不完善。但是原因不能归咎于上帝,而“应当被看作现世生活的错误”,只是局部的、相对的、表面的,绝不会影响上帝的智慧的绝对完善性。
c. 伦理的恶
伦理的恶是由人的自由意志的不适当的选择所造成的。“伦理的恶”则是为了衬托善而存在,如果没有恶的考验和折磨,也不会有善,恶越大则善越大。
②恶是局部的
莱布尼茨认为,在被造物层次上发生的偶然事件都有充足理由,恶是上帝创造和谐的秩序,因而都是善的。人的自由在于善恶的选择,并因选择的结果而受上帝的报偿或惩罚,“决不会有不受报偿的善良行为,也不会有不受惩罚的邪恶行为”。上帝惩恶扬善的公正只有在人自由选择的情况下才会能显示出来。总之,恶是局部的,其存在是为了善的整体目的和实现:从整体上,局部的恶是善,并且在局部上也造成惩恶扬善的完善后果。
6. 卢梭是如何论述社会不平等的二个阶段的。
【答案】卢梭认为人类在进入社会状态之前有一个自然状态,自然状态既赋予人自由,也包含着使人丧失自由的原因。由于自然原因,人在生理上是不平等的,从而导致人们在知识、名望和财产等方面事实的不平等。他认为这种社会的不平等会随着文明的进程而日益加剧。他把社会不平等分为三个阶段:
(1)私有财产权的确立
这是社会不平等的第一阶段。他认为,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当私有制发展到极端时,穷人变得一无所有,他们只能通过暴力和掠夺的手段从富人手中抢回属于自己的生活资料。富人便制定了制度和法律以保护他们私有财产权。
(2)国家的产生和官职的选任
这是社会不平等的第二阶段。由于在第一阶段,人们的联合己不足以防止犯罪,于是人们把公共权威托付给一些个人去掌管,委派官吏去监督人们决议的执行。
(3)专制权力的形成
这是社会不平等的第三阶段。国家形成初期,所有的官职都是选任的。但在选举过程中,纷争越来越突出,各党派之间互相倾轧,最终得胜党派利用这些情况巩固了他们的地位。而后,己成为世袭的首脑们则习惯于把官职看成自己的一项家产,把国人看作自己的奴隶。这就使原本合法的权力变成了专制,至此,人类的不平等发展到了极点。
7. 简述康德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批判。
【答案】(1)康德对上帝必然存在的理论证明的分类
康德认为“理性神学”的主要目的是证明上帝存在,他把上帝必然存在的理论证明分为: ①物理学一神学证明,从具体经验出发,从系列的链条上升到一个外在的最高原因;
②宇宙论证明,强调从关于个别存在的经验上升到必然存在的原因;
③本体论证明,只从对“上帝”的概念分析得出“上帝存在”的结论。康德认为本体论证明是其他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的基础。
(2)康德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批判
康德通过指出“是者”与“存在”的两种用法来批判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按照本体论证明分析,它得出的结论是“上帝是一个是者”,而不是“上帝存在”。“是”及其分词形式只能是一个系词,它不表示存在。康德从两方面说明了系词“是”与“存在”的区别:
①“是’不是真正谓词,它不是加诸在事物概念之上的概念。“上帝是一个是者”是一个分析命题,并没有给“上帝”概念增加任何新的内容;
②“存在”是表示事物样式的范畴,对于某物存在进行的判断是综合判断,需要经验才能把事物概念与“存在”范畴连接起来;
③系词的作用是在思想之中连接主词和谓词,无论这种联系是否存在。那么,从上帝的“是者”是不能推出“上帝存在”的结论。物理一神学证明中的最高原因以及宇宙论证明中的必然存在者事实上是“是者”,而不是实际的存在者。
8. 如何理解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
【答案】(1)知识具有实用性
培根反对当时经验哲学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方法建立大全式体系的求知方式,并认为该求知方式的最大缺陷在于缺乏实用性。因此,他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强调知识应该服务于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培根在其全部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始终遵循着这一指导原则。他希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