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猪苓栽培方法及药材质量分析研究

关键词:猪苓,质量分析,麦角甾醇,猪苓多糖

  摘要


摘  要
猪苓为我国常用的真菌类药材,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Polyporus unbellatus (Pers.)Fries]的干燥菌核。性甘、淡、平;入肾、膀胱经,主要功效为利水消肿,渗湿,用于治疗水肿胀满、小便不利、淋浊、泄泻、带下等症。近代药理研究表明,猪苓中的甾体类化合物是其利尿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猪苓多糖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癌、预防和治疗肝炎等多种疗效。猪苓从种苓到成材需要3~4年时间,由于人工栽培管理技术还不完善,目前全国并未大范围推广,当前市场上猪苓药材多为野生。随着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大,猪苓价格逐年攀升,在利益的驱使下由于药农过度采挖导致猪苓野生资源已日益匮乏,此外,由于药农不考虑猪苓的生长时间随意采挖,不同地区市场上猪苓药材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了猪苓的临床应用。因此,完善猪苓栽培管理技术,提高栽培猪苓产量,对猪苓药材主要组成成分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这将对解决猪苓药材来源问题、品质评价、品种选育和猪苓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陕西、河南、云南、四川等猪苓产地的栽培及野生猪苓为研究对象,记录采样地猪苓栽培管理方法,结合文献对猪苓栽培和田间管理方法进行整理;对不同产地猪苓进行性状、显微鉴别,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检查,并对各样地猪苓中麦角甾醇、多糖、蛋白质含量进行分析。为完善猪苓栽培的栽培条件选择和田间管理方法、提高栽培猪苓质量、筛选猪苓新品种以及猪苓资源的有效利用等研究提供资料。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
(1)收集了陕西、河南、云南、四川、甘肃、山西、河北和吉林8个省的猪苓样品,共35份,其中18份为野生猪苓,17份为栽培猪苓。在样品收集过程中,调查记录了猪苓野生生长环境和猪苓栽培地的栽培条件及田间管理方法,并对其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结合前人对猪苓菌丝生长的影响因素和栽培方法研究以及各样品猪苓中麦角甾醇含量分析,初步完善了猪苓栽培中菌材伴栽法的具体栽种流程和日常的田间管理。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对35份样品进行了性状鉴别、化学鉴别;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检查;并对各猪苓样品中麦角甾醇含量进行分析。经分析采集的猪苓样品的水分含量为7.37%~11.59%,总灰分为1.80%~11.00%,酸不溶性灰分为0.12%~2.85%,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猪苓药材水分、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的规定。
(3)利用超声提取,苯酚-硫酸法显色对猪苓多糖含量进行分析,猪苓中多糖的含量为6.87%~24.06%,其中陕西留坝、陕西宁陕、贵州赫章和四川洪雅四个样地猪苓中多糖含量都达到20%以上。采用凯氏定氮法进行蛋白质的含量测定,猪苓样品中蛋白质含量为3.90%~10.51%,其中山西介休和河北承德两地猪苓样品中蛋白质含量均达到10%以上。
(4)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了陕西留坝(栽培、野生)、陕西太白(栽培)、云南洱源(野生)、山西介休(野生)5个样地猪苓蛋白质中氨基酸组成及含量。结果天门冬氨酸(Asp)含量最高,为0.59%~1.67%。猪苓蛋白质中含有缬氨酸(Val)、亮氨酸(Leu)、苏氨酸(Thr)、苯丙氨酸(Phe)、赖氨酸(Lys)和异亮氨酸(Ile)6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为0.35%~0.64%、0.31%~0.46%、0.27%~0.43%、0.23%~0.48%、0.18%~0.46%和0.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