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713传播历史与理论之《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
● 摘要
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 1. 潜网 【答案】潜网理论是控制研究的重要理论,是指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的词来概括就是潜网。。如刚踏入新闻界的年轻记者无所顾忌、敢作敢为,但最终会变得同老记者一样循规蹈矩,将自己逐渐融入那张潜网。这张潜网便是布里德所说的编辑部中的社会控制。潜网一方面可以确保媒介组织的传授意向顺利贯彻下去,另一方面还防止不懂规矩的新来者对媒介组织既定行现的干扰。 布里德认为潜网存在的原因是社会的主要问题就是维护秩序和增强凝聚力,尤其是保持价值体系的一致。暗存在媒介中的这种控制网络是特定社会环境中更大范围的社会控制体系的折射。 2. 中国报刊的“喉舌”功能说(历史变迁) 【答案】“喉舌”功能说是说明报刊或其他新闻媒介作用的比喻。主要指报刊是党、政府、人民或读者的耳目,既起着沟通信息的作用,又发挥检测环境的功能,同时还能引导舆论。这一形象性提法来自西方。(1)在我国最早提出喉舌观的是梁启超,他在此马克思观的基础上,提出“耳目”论观点的。梁启超认为,国家的强弱,“在于其通塞而己。血脉不通则病,消息不通则陋。卜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效,而舞文之吏,因缘为奸; 内外不通,故无知己知彼之能,而守旧之儒,乃鼓其舌”; 若无报纸,则比邻之事不知,是“有耳目而无耳目”; 上下之情不通,“则有而无也”; 无耳目,无,是为废疚; 所以要维新政治,扶持国体,首先就得创办报纸,“为国民之耳目,作维新之”。(2)1929年《党的生活》出版启事中说:“《党的生活》与其他刊物的区别,不仅在于要讨论党内的问题,更在于它是一般党员的喉舌。" (3)延安解放日报1942年4月1日《致读者》中说:“报纸的杠务:不仅要充实群众的知识,扩大他们的眼界,启发他们的觉悟,教导他们,组织他们,而且要成为他们的反映者、喉舌。”延安解放日报1942年9月22日社论《党与党报》中说:“报纸是党的喉舌,是这一巨大集体的喉舌。” 3. 马歇尔·麦克卢汉 【答案】麦克卢汉是加拿大文学批评家、传播学家、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一代宗师。他被誉为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圣人’夕、“先驱”和“先知”。他是20世纪最富有原创性的传播学理论家。著名的传播学理论有“地球村’夕、“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他对电子时代和赛博空间的预言一个个变成现实,被传播和科技界认作“IT 时代的先知”。 4. 光辉泛化法 【答案】光辉泛化法是指将某事物与好字眼联系在一起,使人们不经证实而接受或赞同这一事物。光辉泛化法的使用极其普遍,以至于我们很少注意它。产品名称与促销最常使用好字眼的地方是产品的名称,
有时广告中使用的光辉泛化法存在很大程度的欺骗性,以致引起法律纠纷。
5. 拟态环境
【答案】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 )是指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是说明大众传播社会影
响力的重要概念,由美国学者李普曼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拟态环境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井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大众传播形成的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这样一种机制,不仅使得现代环境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即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二、简答题
6. 简单评述知沟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答案】(1)知沟理论的产生与含义
①“知沟”假说的产生
1970年,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理论假说,即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②“知沟”假说的内容
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③“知沟”扩大的原因
蒂奇诺等人认为,除了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的因素以外,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a. 传播技能上的差异。即获得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的知识,需要一定程度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b. 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即知识储存越多,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越快。
c. 社交范围的差异。即社交范围越广,人际交流越活跃,获得知识的过程越能加速。
d. 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即生活的水准、层次与媒介的内容越接近,对媒介的接触和利用程度越高。
e. 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即传播有一定深度的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知识的媒介主要是印刷媒体,其受众主要集中于高学历阶层。
在卜述无论哪一方一面,社会经济地位高的阶层都处于有利的状况,这是造成社会“知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
(2)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领域
目前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领域有两个:一是新媒介的普及过程研究; 二是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研究。 ①普及研究从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研究发展而来,它主要从人们获得信息和知识的物质手段一一信息接收和处理设备的普及过程调查入手,来分析社会各阶层间的“信息沟”乃至“知沟”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普及研究的成果,意味着社会各阶层间的“信息沟”或“知沟”的根源在于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平衡。
②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研究早期关注的重点是发展中国家区域开发问题。70年代至80年代的一些研究的着眼点,是发达国家的开发援助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新的社会不平等。发展中国家的学者主张,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