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青岛大学文学院842外国文学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象征主义
【答案】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在法国及西方几个国家出现的一种艺术思潮。象征主义名词源于希腊文Symbolon , 它在希腊文中的原意是指“一块木板(或一种陶器)分成两半,主客双方各执其一,再次见面时拼成一块,以示友爱”的信物。几经演变,其义变成了“用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概念的习馈代表”,即引申为任何观念或事物的代表,凡能表达某种观念及事物的符号或物品称为“象征”。它与通常人们用的比喻不同,它涉及事物的实质,含义远较比喻深广。
2. 超现实主义
【答案】超现实主义是资产阶级艺术派别之一。也常被称为超现实主义运动,或简称超现实。它源于达达主义,最先兴起于法国,之后逐步发展到世界各地。超现实主义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对视觉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其主要特征,是以“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超现实主义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响。
3. 风雅之寂
【答案】风雅之“寂”是俳谐美学及日本古典文艺美学的一个关键词。“寂”是对俳谐创作的概括。“寂”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层面:首先是听觉上,即“寂静”、“安静”,其次是视觉上的“寂”的颜色,可称之为“寂色”,最后指的是一种抽象的精神要素,是心理学上的含义,是一种主观的感受。
4. 巴别塔神话
【答案】巴别塔神话是《圣经·旧约》中的一个神话。传说人们为了避免洪水灾难的再次发生而修建通往天国的巴别塔。此事触怒了上帝,上帝不允许人类怀疑自己的誓言,于是上帝决定通过给每一个人创造不同的语言而将人们分隔开,于是巴别塔被迫中途停工。巴别塔神话在宗教艺术中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表明人类狂妄自大最终只会落得混乱的结局。
二、简答题
5. 荷马史诗的内涵和艺术成就。
【答案】《荷马史诗》是指《伊利昂纪》(又译《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又译《奥德赛》)两大古代希腊史诗,相传是由一个名叫荷马的诗人所作,故称荷马史诗。《伊利昂纪》
是一部正面描写氏族战争的英雄史诗,再现了阿开亚人围攻特洛伊城的故事,歌颂的是战争中的英雄; 《奥德修纪》描写的是攻城英雄奥德修斯在战争结束后回归家乡的经历,展现的是人与自然的抗争,以及对家庭的维护,赞扬的是人的勇敢、智慧和毅力。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辉煌的代表,两千年来一直被看作是欧洲叙事诗的典范。
(1)荷马史诗的内涵
《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这两部史诗都表现出共同的思想内涵:
①通过英雄形象的描写,表现了古希腊人个体本位的价值观念
史诗中的英雄通过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夺取胜利,敌我双方的英雄都得到了史诗的歌颂。个人荣誉、爱情、财富、王位都是英雄们行动的动机,呈现出热爱生活,肯定和追求人的现实幸福与价值的乐观精神,体现出古希腊人个体本位的价值观念。
②通过对众神的描写,表现了古希腊人古朴的哲学观和人文意识
古希腊人的世界观认为人与神是共处于一个世界的。神与人别无二致,神具有人的性格特征和生活模式,跟人来往密切。《荷马史诗》聚焦于人间的故事,但反映的却是一个人神共处的世界。在这里,神拥有神力,掌管着自然力量,统领神界、人界与冥府,将知识和智慧带给人类,也将灾难和祸害送到人间。此外,神跟人别无二致,具有人的性格特征和生活模式,跟人来往密切。神的特征和神人关系,流露了古希腊人古朴的哲学思想和人文意识。
③通过描写人与命运的冲突,表现了古希腊文学和文化中的悲剧意识
古希腊人相信命运,甚至认为神都难以干涉命运的发展,命运与死亡成为巨大的阴影笼罩着希腊人的生活,但是史诗中的英雄不仅没有消极地屈从命运,相反还呈现出充满英雄气概的积极抗争精神,凸显出强大的主体性力量,反映了古希腊人积极的人生观和独特的悲剧意识。阿基琉斯这一古代英勇战士的理想形象,带有神话色彩。他是神与人之子,是一个非常晓勇又重视个人荣誉的将领。他自然而又自觉地遵从部落集体利益,但任性执拗,一旦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就从战场中退出,造成希腊人的失利; 同时他也爱好荣誉,忠于朋友,为给好友报仇雪恨,重新披挂上阵,扭转了战争局面,帮助阿开亚人夺得最后的胜利。但终究逃不过命运的掌控,死于预言。表现出强烈的悲剧色彩。
(2)荷马史诗的艺术成就
《荷马史诗》作为长篇叙事诗,有着复杂的情节和众多的人物,但是其高超的叙事艺术将这一切有机地统领在一起,呈现出完整而统一的面貌。
①史诗在题材处理及谋篇布局上显示了惊人的水平
《荷马史诗》按照戏剧的原则围绕一个主题,聚焦于一个整一的行动来安排情节,有开端、发展和结局,呈现了叙事的整一性。两部史诗都涉及10年时间所发生的事,但都是采取戏剧式的集中、概括和浓缩的手法,把故事集中在一个人物、一个事件和某一段时间上,从而把众多的人物、纷繁的情节和丰富的生活画面浓缩成一个严谨的整体。《伊利昂纪》只选取了10年战争中最后一小段时间展开描写,表达了英雄主义的主题; 《奥德修纪》虽然采用“双线发展”,但是故事的焦点一直对准着奥德修斯的回归,并详细地描写了最后5天的情况,赞扬了人的智慧与力量,
两部史诗都具有中心突出、结构统一、主题鲜明的整体性。荷马史诗卓越的结构谋篇艺术,历来为文史家所高度赞扬。
②情节结构高超精美,叙述方式富于变化
两部史诗聚焦于某一时间段展开,利用时间的交替同时展开几条线索,并通过穿插的方式将其他的事情点缀在主要故事的叙述中,既展示了故事的来龙去脉,也突出了中心人物或主题。《伊利昂纪》以阿基琉斯的两次愤怒为中心,采用顺叙的方式展现了10年战争中最后51天,尤其是最后4天的战况。《奥德修纪》截取奥德修斯10年历险中最后40天的情况,利用奥德修斯回家、其子离家寻父两条线索交替展开,在倒叙中和顺叙中变化。
③叙述语言明晰轻快而又不失庄严沉稳
在公元前8世纪,文学主要还是一种口头行为。口诵史诗的一个共同之点便是采用一整套固定或相对固定的饰词、短语和段落。这一创作方式有助于史诗诗人的构思、记忆以及难度极大的长篇吟诵和不可避免的即兴发挥。在两部史诗里,阿伽门农都是“军队的统帅”,奥德修斯则是“宙斯的后裔”,“足智多谋的”豪杰。孩子是“年幼无知的”,妇女是“束腰紧身的”,话语是“长了翅膀的”,枪矛是“投影深长的”,大海常是“深蓝色的”。这些反复出现的程式化用语固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诗人迅捷、流畅的表达,但也具有明显的优点。它们不仅点出了被修饰者的身份、特征、背景和“属类”,而且也有助于突出作品的凝重、宏伟和肃穆的诗歌品位。
④采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了众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作品中人物众多,天神、英雄、贵族女性、奴隶和怪物,皆性格鲜明,生动鲜活。众多的英雄形象既具有氏族英雄的共性,又个性鲜明。在具体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史诗通过运用细节描写、心理刻画、个性化的语言、特定的修饰语言以及环境的烘托,达到了突出不同人物个性特点的目的。荷马把英雄的成长看作是一个磨炼的过程:在《奥德修纪》第一卷里,武勒马科斯还是个涉世不深的热血青年,对处理复杂的事件感到力不从心,但随着情节的发展,年轻的雏鹰逐渐练硬了腾飞的翅膀,和父亲一起打败了作恶多端的求婚人。有的人物在作品中出现的次数不多,但荷马总能用他的“生花妙笔”画龙点睛,往往只用寥寥数语即可勾勒出性格的不同侧面。在《伊利昂纪》里,海伦的几次“出场”都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她与老王普里阿摩斯的和睦关系,她在女神阿佛洛狄武的捉弄下成为无可奈何的玩偶,她对赫克托耳之死所表现出来的真切的悲悼之情。
⑤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色彩相结合,辞章华丽,妙语迭出
史诗一方面描写战争、漂流等人间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又融合了神话故事、天堂地狱场景,获得了神奇瑰丽的艺术效果。此外,荷马史诗辞章华丽,妙语迭出,生动、形象的用词和比喻俯拾皆是。某些程式化饰词包含隐喻,如“民众的牧者”、“战争的屏障”,等等。“铁”、“青铜”和“云”等是诗人经常用来构成隐喻的核心词汇。“铁”可指勇士的力气、决心和意志,亦可喻战斗的严酷和阴沉的天气。青铜是制作兵器的材料。荷马用得最好的修辞手段是明喻。阿波罗从俄林波斯山上下来,“像黑夜一般”; 塞提丝从海水里出来,“像一层薄雾”。明喻可以长达数行,表现一个自成一体的景观。在《伊利昂纪》第3卷里,诗人描述了联军编队进兵的情景: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