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齐鲁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822微生物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烟草花叶病毒。
【答案】烟草花叶病毒是一种能侵染烟草等多种植物的直杆状病毒,其核心为SSRNA ,外有螺旋对称的衣壳粒包裹,是病毒学研究中的重要模式生物。
2. 不产氧光合作用。
【答案】不产氧光合作用是一种存在光合细菌中的原始光合作用机制,即不利用
时的氢供体,而利用还原态无机物(
3. Stickland 反应
【答案】Stickland 反应是以一种氨基酸作为氢供体,而以另一种氨基酸作氢受体而实现生物氧化产能的独特发酵类型。
4. 基团转位
【答案】基团转位指一种既需特异性载体蛋白又需耗能的运送方式,其特点是溶质在运送前后会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的运送方式。
5. ATCC 。
ATCC 是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A TCC 【答案】是一家全球性、非盈利生物标准品资源中心。
向全球发布其获取、鉴定、保存及开发的生物标准品,推动科学研究的验证、应用及进步。
6. 切除修复。
【答案】切除修复又称暗修复,是指活细胞内一种用于对被UV 等诱变剂损伤后DNA 的修复方式之一。
7. 磷素循环。
【答案】磷素循环是指自然界的磷及磷素化合物在生物作用下的一些相互转化过程。
8. 真菌毒素。
【答案】真菌毒素是真菌在食品或饲料里生长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对人类和动物都有害。 )或有机物还原的氢供体。 作为还原
二、简答题
9. 简述负控诱导和正控诱导两种操纵子转录调控的差异。
【答案】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
(1)调节基因的产物在负控中是阻遏蛋白,在正控中是激活蛋白;
(2)阻遏蛋白的结合位点是操纵区,激活蛋白的结合位点是激活蛋白结合位点。
10.为什么生长因子通常是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和嘧啶,而葡萄糖通常不是生长因子?
【答案】(1)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维生素、氨基酸或嘌呤(嘧啶)通常作为酶的辅基或辅酶,以及用于合成蛋白质、核酸,是微生物生长所必需且需要量很小,而微生物(如营养缺陷型菌株)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化合物。
(2)葡萄糖通常作为碳源和能源物质被微生物利用,需要量较大,而且其他一些糖类等碳源物质也可以代替葡萄糖满足微生物生长所需。
11.试述T 细胞在机体抗传染免疫中的作用。
【答案】T 细胞是一种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小淋巴细胞,主要执行细胞免疫功能,包括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和迟发型超敏反应,也参与抗体的形成和炎症反应等。T 细胞在一系列的分化过程中,T 细胞的表面标志及功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和整合。当受到抗原刺激后,T 细胞会进一步分化、增殖,以发挥其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功能。
12.亚病毒因子有哪些类,各有何特点?
【答案】亚病毒因子包括:
(1)类病毒:是一类只含RNA —种成分、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原体,其裸露的低相对分子质量侵染RNA ,无蛋白质外壳、无编码功能、利用宿主RNA 聚酶II 进行复制;
(2)拟病毒:是一类报包袠在真病毒粒中的有缺陷类病毒,极其微小,一般仅由裸露的RNA
或DNA 构成,其复制必须依赖辅助病毒的协助,可干扰辅助病毒的复制和减轻其对宿主的病害;
(3)朊病毒:又称“普利昂”或“蛋白侵染子”,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蛋白因子,因能引起宿主体内现成的同类蛋白质分子与其发生相似的构象变化,从而可使宿主致病。
13.在通过设计实验来决定在一种特定的细菌中发生的遗传转移过程是转化、转导还是接合时,为什么用双重或三重营养缺陷型?
【答案】用双重或三重营养缺陷型是为了排除在基本培养基上长出的原养型菌落是由于回复突变这一可能性。因为同时发生2个基因或3个基因的基因突变是不可能的。在大肠杆菌中,单 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率大约是
14.简述微生物学的各个发展时期以及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答案】微生物学的发展时期以及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1)史前时期人类对微生物的认识与利用;
(2)微生物形态学发展阶段,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是荷兰学者吕文虎克;
(3)微生物生理学发展阶段,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是法国的巴斯德,德国的柯赫;
(4)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发展阶段,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华特生和克里克等。
15.两株基因型分别为和的大肠杆菌在混合培养后出现了野生型菌株,你如何证明原养型的出现是接合作用,转化作用或转导作用的结果?
【答案】(1)实验方法:
①将两菌株分别放人中间有烧结玻璃的U 形玻璃管中,两边反复加压使液体交换,分别培养;
②将两菌株先分别加入一定量的DNA 酶消化分解胞外的游离DNA 分子,再混合培养。 (2)实验结果:
①若在实验一与实验二中均有原养型出现,说明是转导作用,因为带有供体DNA 的噬菌体可通过烧结玻璃,并且噬菌体中的DNA 不受DNA 酶的作用;
②若在实验一中无原养型出现,而在实验二中有原养型出现,说明是接合作用,因为接合作用需菌体接触,但胞外的DNA 酶不能作用于接合转移的DNA ;
③若在实验一与实验二中均无原养型出现,说明是转化作用,因为游离DNA 不能通过烧结玻璃,而且要被DNA 酶分解。
16.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培养基pH 变化的规律如何?如何合理调整?
【答案】(1)规律:在一般微生物的培养中往往以变酸占优势,因此,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基的pH 会逐渐下降。pH 的变化还与培养基的组分尤其是碳氮比有很大的关系,碳氮比高的培养基,例如培养各种真菌的培养基,经培养后其pH 值常会显著下降。相反,碳氮比低的培养基,例如培养一般细菌的培养基,经培养后,其pH 值常会明显上升。
(2)调整:调解pH 的方法分为“治标”和“治本”两大类,如下表:
表
三、论述题
17.试分析在主动运输中,ATP 结合盒式转运蛋白(ABC 转运蛋白)系统和膜结合载体蛋白(透过酶)系统的运行机制及相互区别。
【答案】(1)ABC 转运蛋白运行机制:ABC 转运蛋白是常由两个疏水性跨膜结构域与胞内的两个核苷酸结合结构域形成复合物,跨膜结构域在膜上形成一个孔,核苷酸结合结构则可结合ATP 。ABC 转运蛋白发挥功能还需要存在于周质空间(G+菌)或附着在质膜外表面菌)的底物结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