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知识的领会? 知识领会在知识掌握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1)知识的领会

知识领会,是指了解传输知识的媒体的含义,懂得词所标志的事物的情形、性质,对事物获得间接认识的过程。知识的领会主要通过对教材的直观与概括这两个认识环节来实现。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教材直观,即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信息(直观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 教材的概括,即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 知识的领会与理解,理解在心理学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理解,是指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这相当于领会中的概括过程,不包括直观过程。狭义的理解,是指利用己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新事物的过程。

(2)知识领会在知识掌握过程中的作用

①知识的领会是掌握知识的首要阶段。如果缺乏领会则根本不能掌握知识; 如果领会的水平较低或不够全面,或是有错误,则这种知识就难以应用,也很难得以巩固。知识的领会对于知识的掌握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②知识的领会并不等于知识的掌握。领会的认识过程,并不包括掌握的全部认识过程。因为领会过程中形成的知识,除了需要进一步巩固以外,还有待于应用来检验,并在应用中进一步充实与提高。知识的掌握不仅需要有具体知识经验的抽象化的认识过程,而且还需要有抽象知识的具体化的认识过程。此外,还需要有巩固及记忆过程。知识的掌握虽不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许多循环往复,但也不是通过领会就能一次完成。

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如何看待学习、学生、教学和教师的? 对于我们的实际教学工作有何启示?

【答案】(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学生、教学和教师的看法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他们的自然人性论、自我实验论及其“患者中心”出发,在教育实际中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其对学习、学生、教学和教师的看法如下:

①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罗杰斯认为,学生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认知学习和经验学习,其学习方式也主要有两种: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并且认为认知学习和无意义学习、经验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是完全一致的。认知学习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对学生自己是没有个人意义的,它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因而与完人无关,是一种无意义学习。经验学习以学生的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

愿望、兴趣和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经验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学习,必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展。有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一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②对学生的看法: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以自然人性论为基础。他们认为,人是自然实体而非社会实体。人性来自自然,自然人性即人的本性。有机体都具有一定内在倾向,即以有助于维持和增强机体的方式来发展自我的潜能; 并强调人的基本需要都是由人的潜在能量决定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扩充成熟的驱力。

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罗杰斯从人本主义的学习观出发,认为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知识都是无用的; 能够影响个体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因此,教学的结果,如果不是毫无意义的,那就可能是有害的。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罗杰斯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是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

④对教师的看法:罗杰斯主张废除“教师”这一角色,代之以“学习的促进者”。

(2)对实际教学工作的启示

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突出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了一种以知情协调活动为主线、以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动力的新的教学模式;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学生知识外,更应该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重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②学生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核心,强调人际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③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师引向学生,把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和行为看作是教学的主体,促进个别化教学运动的发展。

④在采用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时,应避免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而否定教师的作用。

3. 刺激控制教学模式、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和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的学习理论基础是什么? 其教学的基本结构如何? 各有何优缺点?

【答案】(1)刺激控制教学模式

①理论基础

刺激控制教学的核心是制定一个合理的列联安排计划。刺激控制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斯金纳等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强化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在某种特定的刺激环境中,个体做出一个期望的反应,就伴随呈现一次强化。在心理学中,把这种刺激与强化间的对应称为列联,把对强化刺激的系统控制称为列联安排。刺激控制教学的核心,就是制定一个合理的列联安排计划。在刺激控制过程中,强化可以采用社会强化、物质强化或活动强化。社会强化包括口头表扬、通报鼓励及友善的微笑等不同的形式; 物质强化包括各种可以消费的物品,如金钱、实物等; 活动强化指个体感兴趣的活动,如踢足球、看话剧、计算机编程等。强化可以采用不同的程序。可以采用持续强化,也可以采用间歇强化等程序。一般,在新行为开始建立之初,宜使用持续强化; 而当新行为模式比

较巩固后,宜使用间歇强化。

②基本结构

刺激控制教学模式一般由定义目标行为、评价初始行为、制定列联计划、实施列联计划和评价列联计划等五个阶段组成。

a. 定义目标行为:这一阶段的目的是确立期望建立的行为反应,即确立通过教学要改变哪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建立哪些良好的行为方式,获得哪些知识技能或规范。此时,应准确阐述要改变的行为和要强化的反应,并制定一套测量行为变化的程序。测量行为变化,既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某个行为出现的时间和次数来进行,也可以通过每隔一定时间记录一次目标行为出现的次数来进行。

b. 评价初始行为:这一阶段要对目标行为在当前出现的频率进行详细记录,了解行为在什么时间、什么条件下对谁发生,目的是确立一个行为发生的基线,以便确定列联计划的速度,并为计划实施的有效性提供比较的依据。

c. 制定列联计划:这一阶段包括构造环境或情境,选择强化物及其强化程序,制定行为塑造计划。强化物必须针对个人而设定,没有一种强化物是对每个学生在任何时候都适用的。年龄小的儿童一般对社会强化比较敏感,而年龄较大的学生则比较重视物质强化和活动强化; 由地位高的、关系密切的老教师实施强化,效果会较好。此外,所制定的列联计划必须能够说明学生在逐渐逼近良好行为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要有一个周密布置的逐步强化程序。

d. 实施列联计划:这一阶段包括布置组织教学的环境,制定列联说明,根据制定的强化程序和塑造计划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强化。在实施列联计划时,教师有必要使学生了解强化物和教师期望的反应,与学生一起讨论不良行为的后果及其改进的方法,共同商定强化的形式,以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

e. 评价列联计划:这一阶段主要是对目标行为再次测量,并将学生置于原来的环境条件下,观察原有的不良反应是否出现。这是对列联计划成功与否的证明。

③优缺点

刺激控制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改变学生的不良态度和行为及其发展或保持新的社会行为技能。在这一模式中,教学活动主要由教师控制,反馈也由教师根据列联计划实施。要求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

(2)科学探究教学模式

①理论基础

科学探究教学模式是以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论及其认知结构教学论为理论基础的。它是由萨赫曼通过观察、分析科学家的创造性探索活动而概括成型的。布鲁纳和萨赫曼认为,学生本能地对一切新奇的事物感兴趣,这种自发的好奇心促使人们在面对陌生的现象时尽力去寻找其发生的原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就是,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并最终解决问题。学生在提问和形成假设的过程中,教师只对其对错进行“是”“否”判断,学生不能要求教师进行解释,以教给他们发现事物变化规律的一般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