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台湾地区国小社会科中传统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台湾地区 传统文化 社会科 国小

  摘要



教育的发展宛如大河,一波一波地向前推动,原是连续性的。大河虽长,必有其源,源出之处,也许起于深山的涧水,涧水经过汇集而成小溪,溪水滞留汇合成河,河水渐广,如经两山对峙之处而成峡谷,河水一泻而下,波涛汹涌,然后又有河水流入,水流增多,河面渐广,并受地势影响而蜿蜒向前留去。教育事业亦属如此,有其本源,有其历程,也有其去向。

   台湾地区的文化和教育起源自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历史轨迹上看,台湾地区的文化开发和教育发展,自1662年郑成功收复后,中华文化植入其中,从此再未间断。历经清朝治理的几百年,台湾地区的基础教育既有传统蒙学向儿童系统的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也有清末改革新学制下的西学堂、番学堂。其后,遭受日本50年之殖民统治,虽遇日本文化殖民政策而“推广日语运动”“皇民化运动”,但台湾民众却未断绝与传统文化之接触和互动。1945年台湾光复,因为特殊的政治原因,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在这块土地上蔚为壮观,虽然部分阶段教育“党化”印迹明显,但传统文化在教育实践中传递的中华民族经历实践和历史沉淀的那些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精神信仰等,始终焕发着生命力,受到人们的推崇。

    社会科与传统蒙学内容契合度较高,皆有传递文化知识、社会价值、规则、习俗等的作用,都包含文学知识、历史典故、道德习俗等知识。在台湾地区,自沿袭1912年学制中小学伦理道德、历史、地理科知识的设置,到1998年九年一贯制课程标准公布,将上述之知识学习整合为社会领域,社会科在小学课程中虽名称不同却始终存在,社会科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从未中断。观照国民教育各阶段亦可发现,民族精神、传统礼仪和道德始终是台湾教育界倡导的。在不同时期的学制中,课程的变更有时废除读经科,亦有对读经的恢复,继而再废除,对于传统经典教材在课程内容中出现的比重亦有争议,但争议多存在于文化之显性部分因时代变更是否适切,对于传统文化隐性部分之民族认同、道德情操等,台湾地区继承之势从未断绝。

    结合台湾的九年一贯制课程纲要分析该地区现行使用之康轩版社会科教科书,可以看出,大纲制定的对于社会科中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环境关系的目标取向是符合传统文化取向的;教科书的编写结构从“个人”的视角,按照家庭——社区(族群)——社会、国家(包含纵向的历史)——世界顺序,也符合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人理念;对教科书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内涵渗透到个人社会化之方方面面。基础教育的价值不仅是知识传递,更重要的是对儿童生活各方面之促成,形成他们看待世界、自身、事物、他人等的方式。而这种形成之过程与他们所处之文化氛围是统一的,对于儿童构建积极人生观有着重要的价值。故通过本研究得出,传统文化必然存在于社会科中,传统文化也必须存在于社会科中,存在基础教育的各学习领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