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视觉系统在动物通讯中占据主导地位,有关其适应进化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营严格地下洞道生活的啮齿动物,由于适应地下黑暗的生活环境,其视觉系统的形态结构、功能等在进化中表现出高度的趋同现象,如视器变小,视觉退化乃至消失等。这些特征为研究地下啮齿动物视觉系统的适应进化提供了十分理想的实验材料,也将对地下啮齿动物视觉系统适应进化机制的研究起积极促进作用。本研究以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为材料,运用吉姆萨-瑞氏染色法观察不同日龄甘肃鼢鼠视网膜细胞的凋亡形态和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各视觉核团中Bax、Bcl-2表达量进行测定,探讨甘肃鼢鼠视觉系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如下:
1. 从0日龄开始甘肃鼢鼠视网膜内出现凋亡细胞,凋亡指数为:26.9±0.441%,这说明甘肃鼢鼠出生后其视网膜就伴随着细胞凋亡。
2. 大多数凋亡细胞出现在视网膜视杆视锥层向内的各层,特别是外核层、内核层和神经节细胞层,这说明视杆视锥层及其向内的各层细胞才是视觉通路中的主要神经元。
3. 0日龄、7日龄、14日龄甘肃鼢鼠视网膜细胞凋亡指数逐渐增大,14日龄细胞凋亡指数最大,而后细胞凋亡指数减小,并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说明甘肃鼢鼠视网膜细胞主要在出生后两周的时间内发生凋亡,14日龄时为凋亡峰,而后凋亡又减少。
4. 0日龄、7日龄、14日龄甘肃鼢鼠视觉核团Bax和Bcl-2的比率呈增加趋势,14日龄时Bax和Bcl-2的比率最大.这说明甘肃鼢鼠出生后两周,视觉核团细胞凋亡程度逐渐增大, 14日龄时细胞凋亡程度最大。
5. 14日龄往后甘肃鼢鼠视觉核团Bax和Bcl-2的比率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这说明当机体的内环境达到稳定后,细胞凋亡也随之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另外,这一结果可能还与睁眼有关。
6. 每一年龄段甘肃鼢鼠外侧膝状体背侧核、外侧膝状体腹侧核Bax蛋白表达量较其它核团多。这说明在整个视觉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外侧膝状体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总之,本研究表明甘肃鼢鼠视觉系统的细胞凋亡主要发生在出生后两周内;14日龄时细胞凋亡程度最大,为凋亡峰;而后细胞凋亡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