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延边大学艺术学院中外音乐史复试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目录
2017年延边大学艺术学院中外音乐史复试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一) . .... 2
2017年延边大学艺术学院中外音乐史复试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二) . .... 5
2017年延边大学艺术学院中外音乐史复试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三) . .... 8
一、简答题
1. 简述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
【答案】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二胡曲创作和对二胡的改进和发展上。创作方面,他创作了二胡十大名曲,是近代流传最广的二胡曲。这此乐曲充分体现了其富十个性的创新精神和继承传统学习西洋的同时又有新发展的创作特色。民族器乐改进方面,他对民族器乐教学,尤其是二胡教学,有着重要的贡献。首先是通过他的二胡教学实践,为二胡在高等艺术教育中争得了合法的地位。他参考小提琴、钢琴等西洋乐器的教学经验,编写了包括47首练习曲的《南胡练习曲》和一套琵琶练习曲,努力探索科学的教学体系,改变了二胡、琵琶口传心授的旧教学方法,而使之纳入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轨道; 他以成功的教学实践培养了蒋风之、储师竹、陈振铎等二胡名家,形成了独具风格、影响深远的第一个二胡学派。他对二胡音乐的其他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改进。如改制二胡,从而改良其音色、音质; 创造了二胡弓法、指法及其他演奏符号。使二胡音乐的记谱法规范化; 采用小提琴固定音高定弦法等等。这些关系到一胡艺术表现、传播、教育的基础建设,有效地促进了近代一胡艺术的发展。
2. 简述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创作。
【答案】黎锦晖结合儿童生活,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创作了二十四首儿童歌舞表演曲,十一部儿童歌舞剧,这些作品潜移默化地对儿童起了启蒙教育的作用,是中国现代歌剧的最旱尝试者。
(1)形式和代表作品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创作的主要形式是儿童歌舞表演和儿童歌舞剧,儿童歌舞表演有《可怜的秋香》《三个小宝宝》《老虎叫门》《好朋友来了》《蝴蝶姑娘》等,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完全没有说白的歌舞表演; 儿童歌舞剧有《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三蝴蝶》《春天的快乐》《小小画家》等,篇幅稍大,有人物、有情节,歌舞与说白相结合的小型歌舞剧。
(2)总体特点
黎锦晖最初的几部儿童歌舞剧,没有完全突破原来学堂乐歌所采用的“选曲填词”的方式来进行编配,由他自己进行创作的段落较少。从《小小画家》开始,几乎全部的音乐都是黎锦晖根据剧情和歌词的要求进行的创作。
3. 我国清代戏曲的四大声腔有哪些?
【答案】昆腔、高腔(弋阳腔)、梆子腔、皮黄腔。
4. 介绍合唱曲《海韵》。
【答案】歌曲。女声独唱和混声合唱、徐志摩诗,赵元任曲。作于1927年,收入1928年的《新诗歌集》。歌词以优美抒情又带有感伤的笔调,写一位渴望自由的少女,不愿回到家里,不怕大海风浪,暮色苍茫中独自在海滩徘徊、歌舞,最后被波涛吞没。歌曲通过合唱、女高音独唱和钢琴伴奏,表现了作为旁观者的“诗翁”,女郎和大海份种不同形象,它们各以小同的主导主题作基础,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渐展开,较好地发挥了合唱的艺术效果。在旋律和声等方面,作者都作了有意义的“中国化”实验,作品发表后,不少合唱团常在音乐会中演出,是我国早期的一部有代表性的大型合唱作品。
二、论述题
5. 简述边区和解放区音乐创作的艺术特征和成就。
【答案】(1)艺术特征
①作品的题材、内容更加丰富和宽广。各地区的政治斗争和人民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在音乐创作中都得到了生动的反映。
②风格多数具有开朗、乐观的时代气息。边区与解放区的干群之间、军民之间是团结一致的,人民的精神面貌是焕发的,因此,音乐创作的风格绝大多数是明朗、乐观的,具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的气息。
③大多具有鲜明的民族的、群众的素质。各种类型的音乐创作的民族风格比较鲜明突出,对如何通过音乐创作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塑造劳动群众的形象,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④作品的体裁形式逐步趋向多样化的发展。虽然在创作体裁方面仍以短小精悍的群众歌曲为主,说唱性的叙事歌曲、歌剧、秧歌剧、歌舞表演等大型体裁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解放战争后期,器乐创作体裁开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2)成就
①群众歌曲:代表作品有《新四军军歌》《跟着共产党》《八路好》《民主建国进行曲》等。 ②抒情歌曲:代表作品有《南泥湾》《歌唱二小放牛郎》等。
③民间说唱音乐:代表作品有《丈夫去当兵》《梁红玉》《晋察冀小姑娘》等。
④大型声乐:代表作有1940年吕骥为庆祝郭沫若诞辰五十周年而创作的《凤凰涅集》、李伟的《生产四部曲》、刘炽的《工人大合唱》等。
6. 概述评剧的形成、发展和改革。
【答案】(1)评剧的形成
评剧由河北的说唱“莲花落”与东北的歌舞“蹦蹦”合流而成。
(2)评剧的发展
在评剧发展的初期,著名演员兼剧作家成兆才,曾为评剧编演了近百个传统剧目,为评剧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辛亥革命后,评剧艺人受到当时革命运动的影响,也及时编演了一些具有反帝、反封建内容的时事新戏,曾在群众中轰动一时。
(3)评剧的改革
在评剧发展的中期,以天津的“孙家班”为主,曾大胆培养了不少优秀的女演员,如花莲舫、李金顺、筱桂花、白玉霜等。这些女演员曾在评剧的发展中作用日渐显著,特别像李金顺和白玉霜,从表演到唱腔均进行了大胆的重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