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803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资本
【答案】资本是指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具有不同的形式。主要表现在:
(1)按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2)按资本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3)按资本所处的领域不同,可分为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和银行资本等。
2. 经济基础
【答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3. 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
【答案】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主要的理论功绩,即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1)唯物史观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2)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现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体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4. 实事求是
【答案】“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就是要我们去认真追求、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工作的向导。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探求事物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实事求是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当的思想路线,也叫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它的精髓也是
实事求是。
5. 社会主义民主
【答案】社会主义民主又称“无产阶级民主”,是新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6. 辩证的否定
【答案】(1)辩证的否定的含义
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其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
(2)基本内容: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它是发展的环节,即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辩证的否定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
③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不是新旧事物的一刀两断,而是要继承和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所以,否定既把新旧事物区别开来,又把它们联系起来。
④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变革、又继承; 既克服、又保留的关系。它体现了事物发展中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7. 生产方式
【答案】生产方式是指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8. 劳动的二重性
【答案】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力一面;
②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二、论述题
9. “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上必然的交往形式,这种交往形式在私有财产成为新出现的生产力的栓桔以前是不会消灭的,并且是直接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答案】私有财产作为私有制社会的直接物质表现,其产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私有财产最终将走向消亡。马克思肯定了私有财产的历史作用,认为私有财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推动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产生的来源,他所指的私有财产主要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私有财产。私有财产的关系包含的一个最根本的关系就是劳动和资本的关系。这对关系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工人贫困的增长,而资本家是财富的增长。当两者的运动到一定极限的状态,对立的最终结局是社会制度的变迁。资本主义制度的消亡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是劳动与资本运动的必然结果,是私有制本身固有矛盾的结果。
异化劳动是私有则产产生的原因,而分工又导致了异化,但分工又是社会生产力得以发展和物质社会则富增长的必要条件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要承认由于分工导致的私有权,并对私有权以法律保护。所以,私有制是能废除的,但在我们的社会必须要通过分工来创造物质财富的现实状态下,私有财产的存在也就成为必然。马克思的私有财产理论中,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条件是消灭私有制,而不是消灭私有财产。
10.有人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应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小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论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统一关系。
【答案】这句话忽略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1)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者并不期望在一个早晨突然进入理想境界,而是把实现最终理想看做一个有着不同历史阶段的过程。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分别把这两个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关系,一方面必须看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上的一致性,看到它们总体上同属一个类型的社会形态;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这两个阶段在发展程度和成熟程度上的重大区别。
(2)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高级阶段是建立在低级阶段基础上的,没有低级阶段的发展,也不会有高级阶段的到来。为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继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我们在当代世界为共产主义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放弃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是放弃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就是对共产主义事业的背叛。
(3)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民族和国家仍然存在。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各个民族国家的范围内分别地进行的。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不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也会有所不同,进入社会主义时期的国家和民族,应该以具有自身特点的方式逐步向共产主义方向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