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808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材料之服装材料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服装

【答案】(1)服装

①服装是“衣裳”、“衣服”的一种现代称谓,也是“成衣”的同义语,如服装厂、服装店、服装公司等。另外,人们习惯上把那些流行倾向不大明显,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内穿用都不过时的常规性衣服或成衣称作服装,以区别于时装;

②与广义上的“服饰”一词一样,是指人类穿戴、装扮自己的行为,是人着装后的一种状态。换言之,即这种状态是由人、衣服和着装方式三个基本因素构成,而这三个因素又都是可变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形成不同的着装状态。

2. 横切断体型

【答案】横切断体型:即轮切人体时切口平面的型,也是对直立的人体从头顶向下俯瞰时所得到的体型。这是立体地观察人体时所需要把握的体型资料。这种轮切的厚度越薄,所得到的资料一就越精确,通常每5cm 取一个切断面。在肩部、乳房部、骨盆部等曲线变化较大的部位,一般每2cm 取一个切断面。曲面变化小的部位还可每l0cm 取切断面。这些切断面对于体轴必须是直角,即垂直于体轴切。如果有意非垂直时,要把所取的角度记录下来。

二、简答题

3. 简述西梅尔的“下滴论”。

【答案】西梅尔认为流行的领导者是具有高度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实力的上层阶级,流行是通过下层阶级的模仿逐渐渗透和扩大到整个下层社会的,以至使上下两个阶级间的界线变得模糊不清了,于是,上层阶级的人们又创造出能象征和表现其地位的新流行,以示区别,如此反复下去,这种反复运动一旦开始,就会永远进行下去。

4. 举例说明服装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答案】(1)文明的移行

文明的传播,直接影响服装的变化。在文明传播过程中,服装受到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和进展着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有时也融合进了原始住民的原始服饰,或者一面排除那些原始的东西,一面逐渐积累,不断提高文明程度。

这些服装变化的形态和内容,或者登上兴隆、进化的阶梯,或者走向退化和衰亡。一方面作为民族固有的服饰停滞或固定于各个地方; 另一方面,作为国际通用的服饰进行着世界性的传播。

(2)宗教的影响

原始社会的万物有灵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等原始宗教,现在的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世界宗教,与其各自的教义和信仰相应地对服装的形式、穿法、使用范围都作了规定,并且各具特色的宗教艺术也对服装有很大影响。如新娘子穿白色婚礼服举行婚礼,便是基督教的产物。基督教规定,只有初婚者才能穿白色礼服,以象征纯洁,再婚者则要穿有颜色的礼服。印度的已婚妇女每天都要在额头上点个红点,以示其丈夫健在,如果没有红点就一定是寡妇。伊斯兰教徒的妇女们出门一定要把颜面遮盖起来。

不同的宗教对于服装的色彩纹样都有不同的限制和规定。伊斯兰文化中阿拉伯式花纹那种特异性就是典型的例子.我国唐代的宝相花、莲花、卷草纹等纹样,以及日本的一些染织物都明显受到佛教艺术的影响。

(3)思潮的反映

服装是时代风貌的镜子,服装的变迁直接反映着流行于那个时代的文艺思潮和当时人们的处世哲学。中世纪,西欧和北欧的新兴国家,最初模仿古希腊、古罗马的传统文化,受到罗马式风潮的影响,但后来又顺应自然环境,脱离了地中海型的服饰,形成了北方型的近代西欧服装的原型。16世纪文艺复兴的思潮,改变了用符合人体的自然形来表现服装的作法,越来越无视人体,走向极端地追求服装造型美的道路,那把腰扎得很细的紧身胸衣,带裙撑的膨朦裙,从上衣和裙子的二部式造型到袖子、领子、肩部等处的附加装饰,都连续进行了形态性的变迁。接着17世纪的巴洛克时期、18世纪的罗可可样式,使衣服在身体上越来越繁杂,越来越膨大,直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达到登峰造极的顶点。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的战后风潮,使女装发生很大的转变。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追求男性化以及个性的表现等意识、思潮,对机能性的要求,都直接反映于现代服装上。

(4)战乱、和平的影响

世界历史上的军事远征,无论是征服者一方,还是被征服者一方,由于相互影响,在服装上都带来某种程度的变化。亚历山大、成吉思汗的远征,十字军、拿破仑的进击,都给服装的传播和交流以很大的影响。

战乱时的贫困,使服装的发展受到限制,而和平则带来了服饰的繁荣昌盛,这在世界服装史上有很多记载。在没有外敌入侵、国内文化繁荣的情况下,服饰会得到充分的发展,如我国唐代的服装、日本德川时代300年的锁国政策下发展起来的日本小袖文化,就是例证。

5. 人类大约什么时候开始穿衣?

【答案】(1)继猿人之后,出现了“旧人”,即发现于德国的杜塞尔多夫尼安德特河流域附近的洞穴中的尼安德特人,距今约10万~5万年前,当时正值第四纪冰河期。

①开始把作为食物捕获来的兽皮包裹在身上御寒。至此,人类发明用来御寒的衣物。②最简单的、最初的衣物,大概是像斗篷似的裹在身上的未经处理的兽皮。

③毛皮的内侧大概也涂了颜色。这种色彩的使用,是向身体装饰发展的起点。

(2)在距今约4万~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现代人类的直系祖先克罗马农人。

他们被称为“新人”,其文化远远超过了旧人的尼安德特人,因之也被称为“智人”。

①石器、骨角器道具进步,衣生活发达起来,毛皮衣料的调制、制作和着装都发达到一定的程度。

②发明了制作皮革衣物用的刮刀和裁断器具,雕刻鹿角和象牙用的尖利的刀具、骨针等。 ③把鱼骨、兽骨和兽牙用皮绳串起来挂在脖子上当装饰用,还用雕刻刀雕刻象牙做成手镯,用着色的串珠来装饰衣服。

(3)在我国,距今5万~6万年前,正值大理冰期之际,当时我国的旧石器文化己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中国人己从直立原人、智人演化到现代人阶段,石器工具已有了极大发展,这大大促进了渔猎采集生活的进步,使获取食物更为容易。因此,人们能有闲暇时间制作各种装饰品来妆扮自己。

①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出土穿孔的骨针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第一枚骨针。

②河北原阳虎头梁遗址曾出土穿孔的贝壳、钻孔石珠、鸵鸟蛋壳和鸟骨制作的扁珠。

③到距今2.5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时一期,人们已用骨针缝制兽皮的衣服,并用兽牙、骨管、石珠等作成串饰。

总之,远古时代的实证资料虽然还不太充分,但可以推断,大约在50万~4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穿用衣物。到距今5万~2.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穿用衣物己经相当发达。这一点现在己经确信无疑。

6. 举例说明服装的各种目的。

【答案】(1)生理卫生的目的

这种服用目的可细分为两个不同力向:

①对人体生理机能的补助:对应于外界的寒暑风雨等气候的变化,补足人体生理机能的不足,使身体保持快适的状态而穿用衣物;

②对于外来伤害的防护:在实际生活中,对应于来自外界物象的危害,如与天然物、器物接触而被伤害,来自火灾、辐射热的伤害,药物中毒,被昆虫及其他生物刺伤或咬伤等,为了保护身体而穿用各种保护用衣物。

出于这种目的而穿用的衣物有防寒服、防暑服、防雨服、防风服、防高温作业服及其他各种工作服、运动服、战斗一服和日常生活中用的防伤、防火、防热、遮光、防尘、防毒、防虫、防弹等护身衣物。这类衣物一般是根据需要自然产生的,具有必然性的特色。无论形态还是材质、色彩,都要求很强的服用机能性。

(2)生活行动的目的

①劳作:动的生活形态,如工作、劳动、娱乐、体育运动等;

②休息:相对静的生活形态,如居家、休养、疗养等。这是为了充分发挥人体的运动机能、生理作用和提高生活效率而穿用衣物的。

这类衣物有各种工作服、办公服、运动服、登山服、游泳服、潜水服、宇宙服等活动性衣服和家庭便服、睡衣、病号衣等休养性衣服。对应于各种目的有很强的实用性,其形态、构成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