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335出版综合素质与能力[专业学位]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1
● 摘要
一、概念题
1. 隐私
【答案】隐私(privacy ),是指个人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而不愿为他人知悉或者受他人干扰的私人事项。这个定义包含两层意思:①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私事,即“私”; ②本人不愿为他人知悉(被打听、搜集、传播等)或者受他人干扰(侵入、窥探、摄录等),即“隐”。
2. 四项基本原则
【答案】“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邓小平同志在讲话中将中国共产党一贯所强调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后来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重要内容载入党章。
3. 法
【答案】法是由国家创制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普遍适用的行为规范体系。法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是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工具。法律的概念同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广义的法律与法同义。法律是法的主要表现形式。狭义的法律,在我国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我国,具有“法”的性质的还有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种形式。法的各种表现形式,在法学上称为法的渊源,即法源。
4. 煽动
【答案】煽动(sedition )是一种言论方式,可以通过口述(讲演)、文字乃至广播、影视、戏尉、书画等方式来表现,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言论,其特点是:①表述方式的非理性,就是使用浮夸的、情绪化的、蛊惑性的语言; ②内容的非事实性,如虚张声势,夸大其事,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有的还要进行造谣诽谤; ③直接面向公众,即公然散布; ④具有导致反常行动的目的,就是希望激起他人反常狂热,采取某种不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动。所以煽动虽然也是一种表达思想的方式,但却是反常的、病态的、邪恶的,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是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和客观公正原则完全违背的。煽动他人进行危害国家和社会的活动,必然会产生很大的社会危害性,因而必须加以禁止,对违者依法予以制裁。
第 1 页,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