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805中西音乐史、和声作品分析[专业硕士]之西方音乐通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经文歌

【答案】形成于13世纪的多声部复调音乐体裁,在克劳苏拉的基础上形成。通常为三声部,低音固定调采用格里高利圣咏曲调,拉丁文演唱,上方第二和第三声部自由创作,用法语演唱宗教或世俗内容歌词。13世纪经文歌的代表作曲家有佩罗坦、弗朗科等,14世纪等节奏经文歌的大师为维特里和马肖。

2. 《勃兰登堡协奏曲》

【答案】巴赫1721年任职克滕期间,为勃兰登堡选帝侯而作的一组管弦乐作品,共6首。乐曲多为“快—慢—快”三乐章形式,每首有不同的乐器配置,其中第3和第6协奏曲没有突出的独奏乐器,属于乐队协奏曲,第1、2、4、5首以合奏组和独奏组进行竞奏对比,属于大协奏曲类型。《勃兰登堡协奏曲》是巴赫管弦乐作品登峰造极之作。

3. 勋伯格

【答案】美籍奥地利作曲家,20世纪音乐巨人之一。与其门生贝尔格、韦伯恩一起被称为“新维也纳乐派”,成为十二音作曲法的开山鼻祖。一生创作分为四个时期,涵盖了自调性音乐到序列音乐的几个流派,代表作有弦乐六重奏《升华之夜》、配乐诵唱《月光下的彼埃罗》、歌剧《摩西与阿伦》、康塔塔《一个华沙幸存者》等。

4. 罗马乐派

【答案】16世纪下半叶在意大利罗马形成的音乐流派,创作观念上提倡写作声部清晰、音响纯净的传统天主教音乐,反对宗教改革的新教音乐成就,发展了“无伴奏合唱”的多声部合唱音乐风格。代表人物主要是意大利的帕莱斯特里纳和西班牙的维托里亚,他们的创作集中于弥撒曲

和经文歌等体裁,风格庄重、声部均衡,帕莱斯特里纳的《马切鲁斯教皇弥撒曲》为著名代表作。

5. 科普兰

【答案】美国作曲家、指挥家和评论家。运用美国地方语言写作的舞剧《阿巴拉契亚的春天》、《小伙子比利》、《牧场竞技》和配乐诵唱《林肯肖像》使之成为美国民族乐派的代表人,50年代后转向十二音技法作品的创作。同时他是美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倡导者,著有几本论著。

6. 《未完成交响曲》

【答案】浪漫主义时期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b 小调第八交响曲》的别称,只有两个完整

的乐章,第I 乐章有草稿留下,是1822年为感谢格拉兹音乐协会选他为荣誉会员而题赠的作品,1865年被发现,在维也纳首演。关于该作品为何没有完成,众说纷纭。

7. 德沃夏克

19世纪捷克民族乐派作曲家。【答案】创作遍及声乐与器乐的各个领域。作有9部交响曲(如

《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11部歌剧(如《水仙女》)、40多首室内乐(如钢琴三重奏“杜姆卡”)、以诗人爱尔本的叙事诗集《花束集》为题材写作的交响诗(如《金纺车》)等。曾在美国任职,部分作品体现出黑人和印第安人音乐的影响。

8. 卡农曲

【答案】卡农(canon )是一种复调音乐形式,以连续模仿为基础,当一个声部还未结束时,

,模仿的声另一个声部就以模仿的形式开始。在卡农中,最先出现的声部称为“主句”(propoata )

部称作“答句”(risposta )。卡农通常由二至四个声部组成,模仿的声部以各种音程或各种顺序进

14~17世纪赋格, 狩猎曲,入。早期的卡农体裁有罗塔舞曲(rota )(caccia )和追赶曲(catch )(fuge )

成为卡农的称谓。

9. 《弥赛亚》

【答案】亨德尔所作的清唱剧,歌词由詹宁斯根据《圣经》撰写,1742年首演于首都柏林。

,是基督教对救世主耶稣的称呼,此剧讲述了耶稣的一生,共3部54曲,弥赛亚意为“受膏者”

分别讲述了耶稣的诞生、受难和复活。合唱是此剧的核心,著名的段落如“耶稣诞生预言”、“哈利路亚”等都显示了巴洛克宗教合唱音乐辉煌壮丽的顶峰。

10.奥尔加农

【答案】中世纪最早的复调音乐形式和作曲手法,约见于公元10世纪的音乐记载中。在格里高利圣咏的上方写作平行四度或五度的声部,形成复调形式,由最初的“平行奥尔加农”、“反向

,发展到带花唱的“华丽奥尔加农”,及有节奏模式的“有量奥尔加农”和斜向的奥尔加农”。

二、简答题

11.简述海顿的创作及艺术成就。

【答案】(1)人物简介:

,奥地利作曲家,确立了交响曲、四重弗朗茨·约瑟夫·海顿(E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

奏等体裁古典主义风格的典型范式。

(2)代表作品:

海顿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作有108首交响曲、84首弦乐四重奏、二十多部清唱剧和其他数量众多的作品。其代表作为:

①交响曲,代表作有:第31交响曲《号角》、第45交响曲《告别》、第94交响曲《惊愕》、第100交响曲《军队》 、第101交响曲《时钟》、第103交响曲《鼓声》和第104交响曲《伦敦》等。

②弦乐四重奏,重要的作品有Op.64之5《“云雀”四重奏》、Op.76《“皇帝”四重奏》等。 ③钢琴奏鸣曲,49首作品中较成熟的是第19首(D 大调)和第46首(降A 大调)。

④声乐作品,最突出的是他的清唱剧《创世纪》(1798年)和《四季》(1801年)。

(3)艺术成就:

①奠定了交响曲的结构形式,他在《“伦敦”交响曲》中,将四个乐章的性质和曲式最终确立下来: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慢板或行板,奏鸣曲式或变奏曲; 第三乐章,性格开

朗幽默,带有三声中部的小步舞曲; 第四乐章,快板或急板,回旋曲式、奏鸣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

②确立了弦乐四重奏的体裁特征,形成了与交响乐相同的四乐章模式,作品中音乐更富有变化,主题有了更大的扩展,织体摆脱了通奏低音的依赖,开始把大提琴放到旋律主奏乐器的位置,不只强调第一小提琴的作用,使四个声部更加协调平衡。

③创作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如交响曲《告别》《惊愕》《军队》; 四重奏《云雀》《皇帝》; 清唱剧《创世纪》《四季》。

④作品旋律朴素、和声明晰、结构匀称,音乐既明快、幽默、轻松,又不乏高贵的气质,呈现出古典乐派的理想境界,这些因素加上他在音乐上的前述贡献,使他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

12.简述组曲。

【答案】(1)含义:

组曲(dance suite)是由几首乐曲按照对比原则组成的一种器乐套曲,其中各曲有相对的独立性。组曲有古组曲和现代组曲之分。

(2)古组曲:

,,是18世纪中叶前流行的组曲,通常由德国的阿勒曼德(Allemande )法国的库朗特(Courant )

西班牙的萨拉班德《Sarabande 》, 英国的基格(Gigue )四种舞曲组成。它们在速度上形成慢一快一更慢一更快的对比,用同一调性构成,后两首舞曲之间还可加入一首或几首其他舞曲。著名的古组曲有巴赫的《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和《德国组曲》。

①阿勒曼德是16世纪下半叶起源于德国的一种二拍子舞曲,17世纪上半叶发展成中速、四拍子、复调形式的器乐曲,常用弱起拍,性格庄重,二段体曲式,在德国古典组曲中作为四首舞曲中的第一首。另外,在德国和瑞士的南部还流行着另一种同名的舞曲,它是一种活泼的三拍子舞曲。

②库朗特是起源于法国的一种舞曲,盛行于17世纪,后逐渐成为复调性的器乐曲。该舞曲分为法兰西式和意大利式两种,前一种速度较快,用3/2和6/4拍,以附点节奏、弱起拍、长音符结束为特点; 后一种用3/4和3/8拍,音符短小,活泼流畅; 通常两种方式混用。库朗特舞曲是古典组曲四首舞曲中的第二首。

③萨拉班德源自南美,是16世纪初在西班牙流行的一种舞曲。它缓慢而庄重,三拍子,第一拍音符比第二拍音符短小,第二与第三拍常合为一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切分节奏。萨拉班德是古典组曲四首舞曲中的第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