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综合之自然地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岩石圈
【答案】岩石圈是由地球最外层平均厚度约100千米的带有弹性的坚硬岩石所组成的圈层。它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一一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的变质转化。岩石圈可分为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一大洋洲板块、南极洲板块6大板块。
2. 地面辐射
【答案】地面辐射是指地球表面在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又将其本身的热量日夜不停地向外放射辐射给大气的辐射方式。由于地表温度比太阳低得多,因而,地面辐射的主要能量集中在1~30微米之间,其最大辐射的平均波长为10微米,属红外区间,与太阳短波辐射相比,称为地面长波辐射。地面的辐射能力,主要决定于地面本身的温度,由于辐射能力随辐射体温度的增高而增强,所以,白天,地面温度较高,地面辐射较强;夜间,地面温度较低,地面辐射较弱。
3. 科里奥利力
【答案】科里奥利首先发现地球自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偏转力,因此称为科里奥利力。科里奥利力D 可表示为
物体所在纬度。
4. 土壤圈
【答案】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是岩石圈顶部经过漫长的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的产物。它是岩石圈最外面一层疏松的部分,其上面或里面有生物栖息,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它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五大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之一,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种环境要素,其平均厚度为5m ,面积相当于陆地总面积减去高山、冰川和地面水所占有的面积。
5. 生态幅
【答案】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作生态幅,其中包括最适生存范围,在这里生物生产发育得最好。各种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根据耐受范围的宽广或狭小,把生物分为广生态幅生物和狭生态幅生物。
,式中ν为运动物体的速度; ω为地球自转角速度;φ为运动
6. 经度与纬度
【答案】①某一地点的经度,即该地所在经线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即这两个经线平面在地轴上的夹角。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经线,或称本初子午线,即经度的零度线。由此向东和向西,各分180°,称为东经和西经。东经和西经180°线是重合的。②一地的纬度即该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赤道纬度为0°,由赤道向两极,各分为90°,北半球的称北纬,南半球的称南纬。
7. 沉积作用
【答案】沉积作用是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广义的沉积作用指造岩沉积物质进行堆积和形成岩石的作用,包括母岩的解离、解离物质的搬运和在适当场所的沉积、堆积,以及经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变化,固结为坚硬岩石的作用;狭义的沉积作用指介质中悬浮状物质的机械沉淀作用。按沉积环境可分为大陆沉积与海洋沉积两类;按沉积作用方式可分为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三类。
8. 太阳系
【答案】太阳系是指太阳以其巨大的引力维持着一个天体系统绕着它运动所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位于太阳系的中心,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的运动。太阳系包括8个大行星、67个卫星和至少50万个小行星,还有少数彗星。
二、分析题
9. 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
【答案】气候是复杂的自然地理现象之一。气候还随时间发生变化,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之所以有气候差异,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有辐射因了,大气环流和地表性质等。
(1)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
太阳辐射是气候系统的能源,又是一切大气物理过程和现象形成的基本动力,在气候形成中起着主导作用。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及气候季节交替,主要是由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时空分布不均及其变化引起的。
①地球辐射平衡温度
地球辐射平衡温度对形成现阶段的气候具有基本的重要性。任何物质都可以有气体、液体和固体一种形态,但其转化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气态转变为液态和固态,温度必须低于临界温度。
,而且也常只有地球平衡温度适合于液态水存在。地表温度不仅永远低于水汽临界温度(647K )
低于冰的融解温度,所以在地球表面上水汽可以发生相变。地球上同时具备阳光、空气和水,使生命得以存在。
②地球上的天文气候
地球表面因辐射平衡温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分布形成的假想的简单气候模式,称为天文气候。
在假想气候条件下,地表太阳辐射的分布和变化仅仅取决于日地相对位置,而具有明显、严格而单调的周日、周年变化和随纬度变化的规律性。太阳天文辐射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日地距离、太阳高度和日照时间。
a. 日地距离。地球绕日公转轨道为一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因此,日地距离不断改变,地球获得太阳辐射能也随之变化。
b. 太阳高度。在气候形成中,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即太阳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球表面得到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
c. 口照时间。地球自转形成了地球表面的昼夜交替。除极圈以内地区外,一口可分为昼夜两部分。从口出到口没的时间称为口照时间或昼长时数,是地理纬度咖的函数。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显然与口照时间成正相关。
(2)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地表太阳辐射能量分布不均引起的大气环流是热量和水分的转移者,也是气团形成的基本原因。它促使不同性质气团发生移动,而气团的水平交换是不同地区气候形成及其变化的重要方式。因此,在不同纬度的不同环流形势下形成的气候类型也不相同。
(3)气候形成的地理因子
地理因子通过对辐射因子与环流因子的影响而作用于气候。任何气候都与一定的地区相联系,即气候现象是结合所在的地理环境而出现的。地理环境使得地球气候既具有纬度地带性,又具有非地带性特征。因此,离开地理环境无从分析气候成因。
10.简述自然带水平地带性规律的表现形式和原因。
【答案】(1)自然带水平地带性规律的含义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也就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2)自然带水平地带性规律的表现形式和原因
在太阳辐射和地球内能等因素的作用下,使得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垂直地带性,以及一些影响范围较小的地域分异规律。
①纬度地带性:由于地球形状和地球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随纬度不同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导致地表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少,产生地表热量分带。由于热量的不同又进一步引起大气运动、降水、土壤、植被等地带分异,导致各个地带的地表环境沿纬线延伸,产生南北向的变化。
②干湿度分带性:由于海、陆对太阳辐射的不同反响,导致大陆东西两岸与内陆水热条件及其组合的不同,具体表现为干湿度的差异,从沿海到内陆降水逐渐减少,自然综合体由沿海向内陆发生有规律的东西分化。
③垂直地带性:由于山地的水热条件随高度而变化,而导致气候、植被、土壤、自然景观等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按垂直方一向发生有规律的分异,山地的垂直带谱特征取决于山地所在的水平地带和山地的高度、走向等。在足够的降水条件下,纬度越低,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差越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