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华东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09马克思主义理论概论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辨析题

1.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就在于他们彻底抛弃了资产阶级时代的一切旧思想。

【答案】该说法错误,这是一种全盘否定的观点。具体分析如下:

(1)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他们通过革命的实践和孜孜不倦的科学研究,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优秀成果,才可能在己有的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2)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而凭空创造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而是在综合人类思想积极成果和总结当代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地得到验证和发展的。

(3)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创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对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一般规律的思想理论和观念,例如政治学说中关于人类政治生活客观规律的探索、经济学说中关于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揭示、哲学思想中关于思维规律的研究、法律理论中关于司法实践历史经验的描述等具有客观真理性的内容,都是我们应该加以学习、参考和借鉴的; 而其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对社会生活进行了扭曲反映的、为了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需要而有意编造来欺骗民众的虚假理论,则必须加以分析鉴别和批判。

2.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对发展中国家既有积极有效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1)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具有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①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②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③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④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

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2)但是经济全球化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

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获益很少,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②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③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④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总之,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是一柄“双刃剑”,它对发展中国家既有积极有效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

3.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一切活动起源于劳动,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1)劳动是人类社会历史的起点。

①在劳动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实践中,孕育着社会有机体未来发展的一切萌芽,而错综复杂的、丰富多彩的整个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过是劳动过程的展开和深化。

②人类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在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过程,劳动者与他的劳动手段是统一的,这是劳动发展的第一阶段。随着劳动活动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生产者和劳动手段直接合一的原始形式就不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于是劳动者与劳动手段相分离,形成了劳动手段的私人占有,从此人类社会进入私有制,即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这是劳动发展史的第二阶段。

③由于劳动者和劳动手段的分离必然产生对劳动者的奴役,到了资本主义阶段,这种奴役达到了极端,矛盾尖锐化的结果是劳动要求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达到和“返回”与生产资料‘、生产手段的重新直接结合,这就是劳动发展史的第三阶段,也是最高阶段,即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阶段。

(2)劳动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历史起点。

①逻辑和历史应该是统一的,因此劳动理所当然地成为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历史产生、发展的逻辑起点。

②人们只有从劳动及其历史演变出发,才能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才能透过人类社会生活的纷繁复杂的现象,看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的、必然的逻辑线索,看到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才能理解为什么人类社会的发展只能经过这样的历史阶段,而不能跳过这些历史阶段; 才能理解为什么在人类历史的一定阶段上,只能形成这样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而不能出现别的社会形态社会制度。

③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归根到底都要受到劳动活动发展的制约。劳动的产生就是人类社会的

产生,劳动的发展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劳动的解放就是人类社会的解放。因此,科学的劳动范畴的确立不仅为唯物史观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为我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奥秘提供了一把“钥匙”。

4. 自然科学真理没有阶级性,社会科学真理有阶级性。

【答案】该说法不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没有阶级性。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

(1)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依赖于人而存在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2)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

自然科学领域的真理揭示了自然科学本身发展的规律,而社会科学领域的真理也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发展规律,因此都是没有阶级性的。

5.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地位决定的。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说明了世界的状态,即联系、发展和矛盾的。事物的运动构成了变化,而变化促进了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因此我们应当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们现在处于时刻发展与变化的世界,因此我党要抓住时机,以求得不断的发展与进步。

6. 一切唯物主义都是能动的反映论。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并不是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继承前人认识论成果的基础上,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就是说,主体是为了实现一定认识目的而自觉地、主动地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反映世界的,人对世界的反映能力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历史地变化发展着的。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是一个认识主体能动地创造的过程。

(2)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