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聊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矛盾的斗争性
【答案】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后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2. 扬弃
【答案】扬弃是指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既克服、抛弃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和继承以往发展中对新事物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把它发展到新的阶段。
3. 唯物主义
【答案】唯物主义是指“认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的一种观点。唯物卞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感知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4.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
【答案】(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等于承认了绝对真理。其二,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它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由于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其二,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特定的真理不仅所反映的对象在范围上是有限的,而且其正确程度也是有限的。由于条件的限制,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映只能是相对正确的,即在认识的深刻程度上、精确度上
都是有限的,或者是近似性的。
(3)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从“静态”上看,即从它们的相互渗透上看,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上看,即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仟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证统一的。
5. 上层建筑
【答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简称为政治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通称为是思想上层建筑,在上层建筑中,政治处于主导地位; 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6. 真理的客观性
【答案】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
(1)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并不是说真理本身就是客观事物,也不是说它没有主观形式,而是说它以客观事物为认识对象,正确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就是说它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
(2)指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简答题
7. 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力一法”。
【答案】(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由于世界本来就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因此,当马克思主义唯物地解决世界本原的问题时,己经内在地包含了辩证法。当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时,也内在地包含了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规律和范畴,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2)唯物辩证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无论是对自然、社会、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矛盾运动规律的宏观把握,还是对实际工作中错综复杂的矛盾的细微分析,唯物辩证法都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3)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同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于思维和工作中就转化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8. 为什么说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答案】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为我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原因主要包括:
(1)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经验之一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既革除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包揽一切的做法,又没有照搬西方国家所谓的自由市场制度,而是既不断扩大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扩大市场机制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我国经济中的作用,又不断改进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仍然要依靠政府和市场作用的紧密结合。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走向完善的过程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和具体要求,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该是能够充分利用市场和政府两种力量的经济体制。
(2)政府和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是经济管理和调控主体、涉及发展全局的重大利益协调主体,市场是把政府同各类微观经济运营主体连接起来的桥梁、配置各类经济资源的基础环节、媒介产权产品和其他要素交换活动的基本场所。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决定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走向和运行质量。政府行为往往表现为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市场功能往往表现为供求、价格自发调节和自由竞争,两者紧密关联、相互交织、缺一不可。因为政府行为不可能完美无缺,市场功能也不可能完全有效,两者都有弱点,都存在局限性,需要协调互补。
(3)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的优点与局限性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高度重视政府的作用,也要高度重视市场的作用,原因主要包括:
①政府宏观调控和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结构优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同时,积极完善和规范市场准入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如果政府管理和调控的范围、力度超过了弥补“市场失灵”、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要,或干预的方向不对路、形式选择失当,其结果非但不能纠正市场失灵,反而会抑制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
②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具效率和活力的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手段,它具有任何其他机制和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优势,但也存在着自发性事后调节、催生过度垄断、排斥公共利益、引发两极分化等固有的功能缺陷,而且仅靠自身力量难以克服。完全摒弃政府管理和调控的市场经济会使其缺陷大于优势,导致“市场失灵”。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键是寻求政府行为和市场功能的最佳结合点,使政府行为在调节经济、弥补市场功能失灵的同时,避免和克服自身的缺位、越位、错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必须要解决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4)我国经济体制既存在政府干预过度问题,也存在“市场失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