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852中国文学史之中国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闻一多称赞唐诗_______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答案】《春江花月夜》
【解析】闻一多在1941年完成的唐诗研究名篇《宫体诗的自赎》中,称赞张若虚的《春汪花月夜》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给尽溢美之词。
2. “文章四友”指初唐诗人李峤、崔融、苏味道和_______。
【答案】杜审言
【解析】“文章四友”指初唐诗人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新唐书·杜审言传》:“(审言)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为文章四友。世号‘崔、李、苏、杜’。”
3.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诗经》“小雅”中的_______。
【答案】《诗经·小雅·采薇》
【解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诗经·小雅·采薇》里著名的句子,它像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离开故乡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今回想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时间,他经历了什么己经尽在不言中了。
4. _______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描写人情与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开拓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新纪元。
【答案】《金瓶梅》
【解析】《金瓶梅》是我国明代长篇世情小说,成书约在万历年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描写人情与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开拓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新纪元。
5. 玉茗堂四梦是_______。
【答案】《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解析】玉茗堂四梦,又称临川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前两个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官场现形戏或政治问题戏。
6. 第一部用魏良辅改进的_______腔演唱的传奇戏是梁辰鱼创作的《浣纱记》。
【答案】昆
【解析】梁辰鱼的《浣纱记》是根据明代传奇作品《吴越春秋》而改编,用魏良辅改进的昆腔演唱的传奇戏。它借中国春秋时期吴、越两个诸侯国争霸的故事来表达对封建国家兴盛和衰亡历史规律的深沉思考。
7. 东汉抒情赋主要有_______和述志赋两类。
【答案】纪行赋
【解析】纪行赋是通过记叙旅途所见而抒发自己的感慨,这类题材源于刘欲的《遂初赋》。纪行赋以纪行为线索,兼有抒情抒怀,写景叙事,一般篇幅不太长。代表作有班彪的《北征赋》、班昭的《东征赋》、蔡邕的《述行赋》。
8. 刘勰《文心雕龙》评_______为“五言之冠冕”。
【答案】《古诗十九首》
【解析】《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早期文人五言诗的典范。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称誉它为“五言之冠冕”。锺嵘《诗品》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二、简答题
9.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鲍照诗歌的艺术表现特征。
【答案】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在南朝诗人中可谓最高。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为俊逸豪放,奇矫凌厉,但在当时却被目为“险俗”或“险急”。鲍照诗歌的艺术表现特征为以下几点:
(1)抒情浓烈,气势流畅
从诗歌的思想内容与情调来看,鲍照以寒士的身份抒发了贫寒之士的强烈呼声,表现为昂扬激越之情、慷慨小平之气和难以抑制的怨愤。他描写边塞战争、征夫戍卒以及游子、思妇和弃妇的生活,反映普通百姓及小幸家庭的悲哀,同情百姓的疾苦,揭露统治者横征暴敛和官僚政治的腐朽等,都是很有特色的。
(2)诸体兼备,善于创新
从诗歌的艺术形式、表现技巧以及风格特征等方面来看,鲍照的诗歌尤其是乐府诗,多得益于汉魏乐府和南朝民歌的艺术经验。鲍照现存的二百首诗中乐府占八十多首,其中有三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有的是学习汉魏乐府,有的是学习南朝民歌。学习民歌,在当时曾被文坛盟主颜延之等人轻视,鲍诗也被视为“俗”。
(3)俊逸豪放,奇矫凌厉
鲍照在这些俗体调的诗中,又以跳荡雄肆、酣畅淋漓的笔力,“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尽情发泄孤寒之士慷慨不平的激愤之情。他的诗以凌厉之势和“发唱’凉挺”的独特魅力,不仅在当时标举独出,征服了同时代的许多读者和诗人,而且也深得后代诗人与诗论家的赞许。鲍照诗歌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的艺术风格在中国诗史上有着突出地位。
鲍照创作以诗为主,表现了他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愤慈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少部分诗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成为唐代边塞诗的萌芽。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有较大影响。
10.简析《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
【答案】《儒林外史》是有着思想家气质的文化小说,是有着高雅品位的艺术精品。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叙事艺术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儒林外史》的人物塑造和叙事艺术主要表现为:
(2)《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
①从传奇性向现实性的转变
《儒林外史》继承并发展了《金瓶梅》的写实观念,真正完成了古代小说从传奇性向现实性的转变,这是小说发展史上具有美学内涵的一大跃进; 与此相适应,《儒林外史》己从故事型小说跨入到性格型小说,它有意淡化故事情节,弱化戏剧性的矛盾冲突,用寻常细事,通过精细的白描来再现生活,塑造人物。
②从类型化向个性化的转变
《儒林外史》所写的人物更切近人的真实面貌,已经突破类型化的模式,显示出充分的个性化。与此前的通俗小说相比,它在艺术形象的审美特点上发生了一系列的显著变化:人物形象从超常性变为平凡性; 人物特征从单色素转为多色素; 人物性格从稳定性走向流动性; 肖像描写从脸谱化转向具象化。
③叙事方式与角度的变化
《儒林外史》改变了传统小说中说书人的评述模式,采取了第三人称隐身人的客观观察的叙事方式,由人物形象自己呈现在读者面前,大大缩短了小说形象与读者之间的即离。作品的叙事角度也随之发生变化,作者已经能够把叙事角度从叙述者转换为小说中的人物,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和心理感受,写出他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角度。
④行文由模式化转向口语化
《儒林外史》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也舍弃了章回小说长期沿袭的模式化、骄俪化的韵语,运用口语化的散文,对客观事物作精确的、不落俗套的描写。如第33回,杜少卿和几位好友在江边亭中烹茶闲话,凭窗看江,“太阳落了下去,返照着几根桅杆半截通红”,随手拈来,自然真切,富有艺术美。
11.什么是古文及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的理论要点是什么?
【答案】(1)古文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骄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和柳宗元虽然主张写“古文”,但在具体写法上,却坚决反对模仿因袭。
(2)古文运动
文体文风的改革,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 自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这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今人习惯上把它称为“古文运动”。
(3)古文运动的理论要点
①萧颖士、李华都倡导宗经,因宗经而自然走向文学上的复古。对屈、宋尤其是魏晋以后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