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34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意识的起源及其本质
【答案】马克思主义以彻底唯物的、实践的、辩证的观点对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作出了合理的理解。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脑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关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1)意识的起源
①意识是物质普遍具有的反映特性长期演化的结果。意识不是自然界从来就有的,但它在自然界有着深厚的基础和前提,即物质形态普遍的反映特性。生物的这种反映能力和形式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其中,最初的低级反映形式是植物和原生动物的刺激感应性,而后是脊椎动物的感觉,再来是高级哺乳动物的动物心理,其进一步发展到灵长目的类人猿,就达到了动物反映能力的最高水平即产生了意识的萌芽。这说明了人的意识的产生和人类的产生一样,是同自然界合乎规律的长期演化发展方向相联系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是感觉产生的主要物质基础。
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活动的器官,是它的物质承担者,是意识活动的生理基础。人类的意识和思维的发生,离不开人脑这种高度发达的、特殊物质形态的形成。主客体相互作用时,信息通过耳、眼、鼻、舌、身各感官转化为神经冲动,由传入神经把兴奋传导到大脑,引起大脑皮层活动,产生感觉、知觉、表象、思维、情绪等意识活动。
③意识是劳动的产物。
劳动与社会实践是人的意识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劳动同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工具系统的使用和不断发展。要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改造客观世界,必须达到对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掌握,这就需要有一种高于动物心理的、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意识的参与。长期的社会劳动实践促进大脑组织结构的完善和机能的加强,意识就通过劳动在从动物进化到人的过程中产生了出来。
④语言是意识产生的重要条件。
人类意识或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思维得以可能的存在形式。语言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劳动是一种共同的活动,需要人们之间互相交流。语言的产生使人能够用词来概括各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思维,并使人的思想能够互相交流。劳动和语言不仅是人类意识得以产生的主要推动力,还是人类意识不断发展并日趋复杂和严密的主要推动力。
(4)意识的本质
唯物主义对意识本质作出了科学的理解和规定,认为意识(包括感觉、思想等等)的真正本质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物质是意识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个规定从唯物论和辩证法的
结合上深刻地揭示了意识的本质是在客观性基础上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它既反对夸大意识形式主观性而否定意识内容客观性的唯心主义,又反对否定意识的主观性而导致抹杀物质与意识区别的庸俗唯物主义,反对忽视意识主观性的机械唯物主义倾向。
2. 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及其意义
【答案】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1)含义
①生产力
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使之适应人的需要的物质力量,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和水平。生产力包括三个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结合构成了现实生产力。从影响生产力水平的角度看,生产力还包括科学技术。
②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生产力诸要素相结合的社会形式,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它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构成的。
(2)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两者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决定作用
a.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从根本上说,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一定的生产关系只能依据一定的生产力状况才能建立起来。
b.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总是随着人的需要的变化和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在生产方式的运动过程中,生产力首先发生变化,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原有的生产关系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人们这时就要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以适应新的生产力。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a.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生产关系就会促进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有效形式;
b.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梗桔。
(3)意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告诉我们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是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客观依据。当前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是中国共产党自觉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体现。正确理解和把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3. 如何区别新事物和旧事物?
【答案】(1)新事物和旧事物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2)区别新事物和旧事物
①不能根据它在时间上出现的先后,新事物是新产生的,但新产生的不一定是新事物。
②不能根据它的形式是否新奇,是否具有新特点,形式新奇和具有新特点的事物,未必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一定是新事物。
③不能根据它的力量是否强大、是否完善,因为新事物在刚产生时,往往是弱小的、不完善的,由弱小到强大、由不完善到较完善,需要经过一个发展过程。
总之,判断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必须从本质上把握,不能仅从表面上看。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4.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答案】(1)区别
①含义不同
市场经济是指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产物。
②侧重点不同
市场经济侧重于经济运行机制,是指经济资源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与它相对应的是计划经济。商品经济侧重于经济形态,是指人们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产品交换方式,与其相对应的是自然经济。
③产生时间不同
商品经济的出现在时间上先于市场经济,只有当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时才形成了市场经济。
(2)联系
①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阶段的商品经济客观要求的资源配置方式
5. 意识形态对社会的作用
【答案】(1)意识形态
①基本内涵
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以及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把意识形态作为与经济形态、政治形态相对应的范畴。意识形态一词是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在19世纪初首先使用的,其意是揭示人们的偏见和倾向根源的“关于观念的科学”。在现代西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