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南京师范大学818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

  摘要

一、论述题

1. 论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思路。

【答案】(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论断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经济总量大幅跃升,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认识也不断深化,越来越感到国民经济发展要速度“快”,而且还要质量和效益“好”。从党的十四大到十六大,在不断总结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对“好”字不断充实内容从原来的“效益比较好”,相继增加了“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要求,进一步突出了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总结几年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经验时指出,“又好义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义好义快发展。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原因是:

①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

②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

③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

(3)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思路是:

①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战略重点和根本途径。要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 ②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a.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

b. 工业化和城镇化良陛互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实际上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工业化以城镇化为载体,工业化的过程也就是城镇化的过程,二者的互动才能实现良陛发展。

c.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城镇化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城镇人口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而这一变化是建立在农业现代化发展基础上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是不能分开的一个整体。

d.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现代化是一个整体,“四化”同步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这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关于“四化”同步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

③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基本内涵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着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休系,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④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客观要求,是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休制机制,深化农村体制改革,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针对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市场经济的观念和机制在农村中不断深化、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普遍应用等新情况,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组织和制度创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发展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2. 为什么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答案】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我们党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是这次全会立论的重要理论基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原因有:

(1)社会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要求;

①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社会和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使社会和谐从理想的追求变为现实的可能;

②社会和谐把协调利益关系、实现公平正义作为自己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特征,体现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在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目标上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追求。

(2)社会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而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这两者在本质上是一

致的。

(3)社会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价值取向方面的根本要求; 在社会主义社会,随着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制度的消灭,人们的相互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个人的自由不但不以剥削、压迫他人为条件,反而有利于他人的自由和发展,人们彼此间相互促进、友好相处。这种和谐的社会关系所体现出的价值取向,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

(4)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符合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性质,有利于更全面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利于更全面地体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有利于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 试述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意义。

【答案】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的结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1)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

①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社会建设方面,贫富差距拉大、公共服务不到位、就业难、住房贵、上学难、看病贵、社保水平低、农民失地等问题交织在一起,构成当前中国社会的突出矛盾,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②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①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强调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力和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内在统一; 既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包括收入分配关系等),使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把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②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把握。

(3)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①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②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兼顾和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力面相协调。其中一个重要力面,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