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北大学综合知识二之计算机网络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综合题

1. (1)有人认为:“ARP 协议向网络层提供了转换地址的服务,因此ARP 应当属于数据链路层。”这种说法为什么是错误的?

(2)试解释为什么ARP 高速缓存每存入一个项目就要设置10〜20分钟的超时计时器。这个时间设置得太大或太小会出现什么问题?

(3)至少列举出两种不需要发送ARP 请求分组的情况(即不需要请求将某个目的IP 地址解析为相应的硬件地址)。

【答案】(l )ARP 不是向网络层提供服务,它本身就是网络层的一部分,它为IP 协议提供了转换地址的服务。数据链路层使用硬件地址而不使用IP 地址,无需ARP 协议转换即可正常运行,因此ARP 协议不在数据链路层;

(2)当网络中某个IP 地址和硬件地址的映射发生变化时,ARP 高速缓存中的相应项目就要改变。ARPS 保存在高速缓存中的每一个映射地址项目都设置了生存时间(例如,10〜20分钟)。凡超过生存时间的项目就从高速缓存中删除掉。设置这种地址映射项目的生存时间是很重要的。时间太长会使更换网卡的主机迟迟无法和网络上的其他主机通信,而时间太短则会使ARP 请求和响应分组的通信量太频繁信;

(3)①在源主机的ARP 高速缓存中已经有了该目的IP 地址项目;②源主机发送广播分组;③源主机和目的主机使用点对点链路。

2. 主机A 向主机B 连续发送了两个TCP 报文段,其序号分别是70和100。试问:

(1)第一个报文段携带了多少字节的数据?

(2)主机B 收到第一个报文段后发回的确认中的确认号应当是多少?

(3)主机B 收到第二个报文段后发回的确认中的确认号是180, 试问A 发送的第二个报文段中的数据有多少字节?

(4)如果A 发送的第一个报文段丢失了,但第二个报文段到达了B 。B 在第二个报文段到达后向A 发送确认。试问这个确认号应为多少?

【答案】(1)第一个报文段的数据序号是70到99, 共30字节的数据;

(2)主机B 收到第一个报文段后发回的确认中的确认号为:99+1=100;

(3)A 发送的第二个报文段中的数据长度为:179-100+1=80(字节);

(4)因为此时收到的报文段的最后一个序号为69, 当在第二个报文段到达后,B 向A 发送确认,所以这个确认号应为70。

3. 试在下列条件下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要传送的报文共x (bit )。从源点到终点共经过k 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 (s ), 数据率为b (b/s)。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为s (s )。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p (bit ), 且各结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忽略不计。问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

(提示:画一下草图观察k 段链路共有几个结点。)

【答案】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发送时延-数据块长度(bit )/发送速率(b/s)传播时延-信道长度(m )/信号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m/s)

线路交换时延:

分组交换时延:

其中

当表示k 段传输中,有 次的储存转发延迟。 相反。 时,电路交换的时延比分组交换的时延大,当

4. 数据链路(即逻辑链路)与链路(即物理链路)有何区别?“电路接通了”与“数据链路接通了”的区别何在?

【答案】链路是指从一个结点到相邻结点的一段物理线路,中间没有任何其他的交换节点。在进行数据通信时,两个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路径往往要经过许多段这样的链路,因此,链路只是一条路径的组成部分。

数据链路是另一个概念,当需要在一条链路上传送数据时,除了必须有一条物理线路外,还必须有一些必要的通信协议来控制这些数据的传输,若把实现这些协议的硬件和软件加到链路上,就构成了数据链路。因此,数据链路比链路多了实现通信规程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

“电路接通了”表示链路两端的结点交换机已经开机,物理连接已经能够传送比特流了。但是,数据传输并不可靠。在物理连接的基础上,再建立数据链路连接,才是“数据链路接通了”。

5. 文件传送协议FTP 的主要工作过程是怎样的?主进程和从属进程各起什么作用?

【答案】FTP 的服务器进程由两大部分组成:

一个主进程,负责接受新的请求;另外有若干个从属进程,负责处理单个请求。

主进程的工作步骤:

(1)打开熟知端口(端口号为21), 使客户进程能够连接上;

(2)等待客户进程发出连接请求;

(3)启动从属进程来处理客户进程发来的请求。从属进程对客户进程的请求处理完毕后即终止,但从属进程在运行期间根据需要还可能创建其他一些子进程;

(4)回到等待状态,继续接受其他客户进程发来的请求。主进程与从属进程的处理是并发地进行的。

FTP 使用两个TCP 连接:

控制连接在整个会话期间一直保持打开,FTP 客户发出的传送请求通过控制连接发送给服务器端的控制进程,但控制连接不用来传送文件。

实际用于传输文件的是“数据连接”。服务器端的控制进程在接收到FTP 客户发送来的文件传输请求后就创建“数据传送进程”和“数据连接”,用来连接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数据传送进程。

数据传送进程实际完成文件的传送,在传送完毕后关闭“数据传送连接”并结束运行。

6. 协议与服务有何区别?有何关系?

【答案】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而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面一层提供的服务。协议和服务的概念的区分:

(1)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本层的服务用户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

(2)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但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通过层间接口向上层提供的。上层使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必须与下层交换一些命令,这些命令在OSI 中被称为服务原语。

7. 试给出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并说明其主要组成构件的作用。

【答案】如图所示,一个数据通信系统可划分为三大部分,即源系统(或发送端、发送方)、传输系统(或传输网络)和目的系统(或接收端、接收方)。

(1)源系统:一般包括源点和发送器两部分。源点设备产生要传输的数据,又称为源站或信源;通常源点生成的数据比特流要通过发送器编码后才能在传输系统中进行传输;

(2)目的系统:包括接收器和终点两部分。接收器接收传输系统传送过来的信号,并将其转换为能够被目的设备处理的信息;终点设备从接收器获取传送来的信息,又称为目的站或信宿;

(3)传输系统:在源系统和目的系统之间的传输系统可以是简单的传输线,也可以是连接在源系统和目的系统之间的复杂的网络系统。

图 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图

8. 为什么RTP 协议同时具有运输层和应用层的特点?

【答案】从开发者的角度看,RTP 应当是应用层的一部分。在应用程序的发送端,开发者必须编写用RTP 封装分组的程序代码,然后把RTP 分组交给UDP 套接字接口。在接收端,RTP 分组通过UDP 套接字接口进入应用层后,还要利用开发者编写的程序代码从RTP 分组中把应用数据块提取出来。然而RTP 的名称又隐含地表示它是一个运输层协议,因为RTP 封装了多媒体应用的数据块,并且由于RTP 向多媒体应用程序提供了服务(如时间戳和序号)。因此,也可以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