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825二十世纪中外文学史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填空题

1. 翟秋白的____是一篇较早运用阶级分析观点研究鲁迅的经典文献。

【答案】《<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解析】1933年,瞿秋白编选了《鲁迅杂感选集》并作序,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从进化论向阶级论发展的鲁迅思想演变模式。

2. 1943年9月,赵树理的____由华北新华书店出版。

【答案】《小二黑结婚》

【解析】赵树理最具魅力的作品是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1943年9月这篇小说出版,半年间发行四万册,创下了新文学作品在农村畅销流行的新记录。

3. 闻一多称田间为____。

【答案】“时代的鼓手”

【解析】田间被闻一多称为“时代的鼓手”,其诗集有《未明集》《中国牧歌》《中国农村的故事》和《给战斗者》。他所创造的鼓点式的诗,所表现的常是闪电似的感情的突击,并利用诗句的分行形成急驰的旋律。

4. 金雯清是小说____中的人物,这篇小说的女主角是____。1935年,夏衍曾以她为女主角创作话剧____,这部话剧是当时左翼所提倡的____的代表作品。

【答案】《孽海花》; 傅彩云; 《赛金花》; 大剧场

【解析】《孽海花》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清朝曾朴著。作者以状元郎金雯清与名妓傅彩云的婚姻生活故事为情节主线,将30年间重要历史事件的侧影及其相关的趣闻轶事,加以剪裁提炼,熔铸成篇。《赛金花》是夏衍所写的剧本,1936年11月由40年代剧社在金城大剧院首演。1935年春节以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左翼戏剧家联盟总结了历史与现实的经验,明确提出:“在战略上要开展建立剧场艺术的运动,扩大我们的影响,显示我们的力量。”于是,在1936-1937年间,以上海为中心,出现了“大剧场”演出的热潮,《赛金花》就是在此时上演的。

二、名词解释

5. 《日出》

【答案】《日出》是曹禺于1935年创作的一部四幕话剧,连载于《文季月刊》1936年1卷

14期。讲述的是少女陈白露原是有才华、有追求的中学生,只因父亲病故,家道中落,被迫飘泊风尘,沦为高级妓女,混迹于上层社会,寄生豪富。她虽不甘堕落,却无力自拔。旧时恋人方达生正直、真诚,却又缺乏人生经验,他特地远道来访,劝说白露脱离风尘,偕同走向新生活。白露心有所动,无奈陷溺甚深,恐达生力不能及,故矛盾万分。后因营救孤女“小东西”失败,陈白露精神受挫; 而她赖以寄生的银行经理潘月亭又因公债投机破产,最后陈白露服药自杀。剧作采用横断面的描写方法,将“多少人生的零碎”组成幅度宽阔的都市生活画卷,展示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都市畸形生活与畸形人生,预不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结局。剧中人物众多,个性鲜明,冲突尖锐,悲喜剧融于一体:语言凝练、生动,潜台词丰富。

6. 《野草》

【答案】《野草》是鲁迅惟一一本散文诗集,写于“五四”后期。作品以曲拆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慈; 《影的告别》《死火》《墓褐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 《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7. 《新月》杂志

【答案】《新月》杂志是新月社于1928年3月10日在上海创办的月刊。徐志摩、罗隆基、胡适、梁实秋等任编辑,它的创办标志着新月社重新开始活动。杂志主要发表新月派诗人的作品和理论。1931年11月,新月社代表人物徐志摩机坠身亡,新月社活动渐衰。1933年6月,《新月》杂志出至第4卷第7期停刊,新月社宣告解散。

8. 《北京人》

【答案】《北京人》是曹禺于1941年发表的一部成功剧作,表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新旧交替时期中国历史的一个侧面,塑造了一群封建阶级末代子孙的艺术典型。用“北京人”为剧本命名,囊括史前社会、现实社会、理想社会了种“北京人”形象,象征剧本主题的丰富含义,以原始人的勇敢有力,反衬出囚禁在封建精神统治下的北京人的空虚、怯懦、腐朽、堕落。艺术上交替运用象征、对照等艺术手法来揭示矛盾冲突,烘托戏剧氛围,寓意深刻。整部剧作风格深沉、含蓄、恬淡、隽永,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语言抒情且富哲理意味。

三、论述题

9. 鲁迅的《狂人日记》和余华的《四月三日事件》都是以“非常态人物”为主人公的,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并说明其成因。

【答案】鲁迅和余华都看到了异化人性的本质并通过不加掩饰的方式向人们展示黑暗的现实和丑陋的人性,形成了对暴力与疯人的书写。

(1)《狂人日记》和《四月三日事件》“非常态人物”之间的差异

两人对疯人(狂人)的书写主要体现在鲁迅的《狂人日记》和余华的《四月三日事件》这两部作品当中。虽然同样是书写疯人的作品,但两者有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为:

①《狂人日记》里“狂人”是鲁迅战斗精神的代表

《狂人日记》里的“狂人”是有过发狂记录的人,他的疯狂在文本中有清楚鲜明的表现,他虽然没有精神患者的病症却因为觉醒、反叛、抗争,被世俗者看作是狂人。狂人的形象是鲁迅战斗精神的代表,狂人反省到“自己也曾吃过人的肉”并冒着被吃的危险,“诅咒”和“劝转”“吃人的人”,虽被按住了口,还依然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这是对历史和现实做出思索的结果,与鲁迅早期呼唤的独自觉醒的“精神界战士”相契合。狂人躬行他先前所憎恶和反对的一切,拒斥先前所崇拜、主张的一切,这是超越同时代知识分子的做法,代表着包括作者在内所有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困境,并用实际行动实践着鲁迅宁愿投身于“混战”中也不可止步于前的战斗精神。

②《四月三日事件》里“狂人”是余华彻底的怀疑精神的代表

余华的《四月三日事件》同样写了一个类似于“狂人”的患迫害狂的青年,他同样感到所有的人,包括他的同学,街上的陌生人,店里的营业员以及他的邻居、父母亲,都憎恶他和想迫害他; 同样认为所有的人都已经联合起来,要在四月三日这一天对他采取行动。这行动的目的是让车撞死他,总之,是要置他于死地; 他也同样坚信这行动的主谋是他的亲人——父母。余华借狂人来怀疑世界,包括亲情。余华笔下的狂人,他的怀疑与否定精神弥足珍贵,但在叙述中为了突出疯人的特质而动用超过审美底线的残忍、变态和恶心的表达。他的疯子的行为己经超越了常规,戳穿了理性范畴下隐藏的非理性的“恶”的真实,是余华彻底的怀疑精神的代表。

(2)《狂人日记》和《四月三日事件》“非常态人物”之间的差异的成因

①《狂人日记》中的“疯”是源于新旧文化价值的对立

鲁迅小说中的“疯”是源于新旧文化价值的对立,疯子代表着新的价值体系所折射出的反省和先觉的火光。借助狂人的思维来对抗旧的社会制度是一种无奈,狂人勇于向仁义道德挑战,宁可被视为异类、疯子也坚守自己,破除旧观念,追求真理的信念。但是这先觉者还只是先行的个体,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同与关注,所以“狂人”最后的出路是和常人和好,接受治疗,再回到现实的社会秩序中去,并“己赴某地候补”。鲁迅的疯人最终只是悲壮的英雄,暗含着无奈和苦闷。

②《四月三日事件》里的“疯”源于西方现代派小说的影响

《四月三日事件》里的“疯”集中了人性中阴暗、丑陋、非理性的一面,通过对这一区域的描写,余华告诉人们这也是“现实一种”,它是“用无作者思想、无主体知识、无同一性理论”来取代人的视角之后的后人道主义眼中的人性现实。但是,余华的叙述充满了超过审美底线的残忍、变态等非理性因素,这与余华受西方现代派小说家如卡夫卡、博尔赫斯的影响有关,他塑造的疯子也是疯人的异化。

总之,余华缺少鲁迅洞察人性的深度和剖析精神实质能力,但余华却一直是在鲁迅开辟的狂人之路上辛苦跋涉,并通过异化疯人的广泛存在显示了社会结构的精神暴力机制,这也是余华承接鲁迅精神和阴冷风格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