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821俄语综合知识之文学理论教程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审美意识形态

【答案】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具体表现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作是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2. 文体期待

【答案】文体期待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山某种已经惯例化的文学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心理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体味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有的特定艺术韵味、艺术魅力乃至语言、结构、人物、情节等方面的特色。

3. 叙述视角

【答案】叙述视角又称叙述聚集,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对叙述视角研究得比较精细的是结构主义的批评家们,他们对叙述视角的形态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法国的兹韦坦·托多洛夫把叙述视角分为三种形态:全知视角(零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

4. 即兴

【答案】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的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况,即一种灵感来临时若有报思、若有所悟的状态。即兴的形成,离不开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诱发的媒介,外物或者书本或者别人的言语等等。如我国古代即兴而成的望月思乡诗很多,月亮就是即兴的媒介。二是即兴看似很偶然,其中又有必然性,看似天赐,更多的是人工。因为灵感的来临看似一刹那之间的事情,但是之前必须有大量的积累与沉淀才有可能出现,等到时机来临,受外在媒介的刺激,才会有所感想,有所领悟,此时才有灵感出现,才有即兴的佳作。

5. 亚里士多德《诗学》

【答案】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的诗学文献,同时也是一部文学理论巨著,讨论的对象主要是悲剧和史诗。亚里士多德把所有的学科分类为理论科学、实践科学和创制性科

学,诗学属于其中的第三类。因此亚里士多德《诗学》着重于诗的创制,是对怎样创作悲剧和史诗的一种技术性论述。

6. 复调

【答案】复调是音乐术语,指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它与和弦及十_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复调小说”的概念是现代文论的一个重大飞跃,对读者反映论、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都有深刻影响。

7. 《S/Z》

【答案】《S/Z》是法国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罗兰。巴尔特的重要著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一定程度上抛弃了他原来所奉行的符号学和结构主义方法,不再把文本看作封闭的静态结构,而视其为能够给读者以再创造的想象的、开放的、动态的意象,这在方法论上开始了后结构主义潮流。巴尔特认为,文学作品是山五种信码构成的:释义信码、寓意信码、象征信码、选择信码、文化信码。这些信码组成一种多义性网络。

8. 审美想象

【答案】审美想象是审美主体所具有的能使审美活动顺利展开的一项重要的能力,又称审美想象力。审美想象力是主体在长期的审美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一种审美能力。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主体的审美需要是审美活动能否产生的关键,而主体的审美能力,尤其是审美想象力,是使审美活动顺利展开并实现主体审美理想的必要条件,审美想象具有情感性、创造性与规律性的特点。

二、论述题

9. 为什么说文学消费既是一般商品消费,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

【答案】之所以说文学消费既是一般商品消费,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原因在于:

(1)文学消费具有商品消费的一般性质

由于文学产品的创造不仅凝聚了作家的智慧和心血,而且作为物态化生产过程的产品,还凝聚了其他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消耗,因而具有一定的交换价值或价格。文学消费者为取得对文学产品的消费权,就必须以购买或租借的方式,付出一定的货币,使文学再生产得以维持。

(2)文学作品是特殊的精神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文学艺术不仅具有商品属性,更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具有认识和审美等精神属性。因此,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承认文学产品属于一般商品消费,同时又注意到文学消费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消费,即它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文学消费者所支付的货币只能与凝聚在文学产品的物质化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消耗相等价,文学作品具有超时代性,具有再创造

的性质。

10.文学误读。

【答案】文学误读,是读者对作品的创造性理解和主观评价。这是因为读者在阅读作品时的主观情感不可能和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完全一样造成的。文学误读作为一个纯粹的文艺理论术语,诞生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的解构主义思潮中。

(1)文学误读的产生原因

文学误读的生成受四个因素的影响:作者、读者、文本以及社会权力运作。

①作者

作者是作品的创造主体,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他们都是造成误读不可或缺的因素。造成文学误读的作家方面的因素有:作者说话的艺术、作者创作当中的无意识机制、作者个性特征与社会的冲突。

②读者

读者的期待视野、个人偏好、识鉴能力以及读者的自我肯定意识等因素会造成文学误读。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并不是在他们自己乐意选择的情况下进行的,而是在已经存在的阅读历史继承下进行的。读者个人差异是造成文学误读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是因为读者各有偏好。其次是读者个人的识鉴能力高低不同。读者的焦虑呈现了“求异一一逆反式”误读面貌,这是审美求异心理的审美逆向思维的结果。

③文本

文学语言是描述性语言,其内涵含蓄模糊,它的诸多空白与未定点组合的结果必然是文学作品思想的不确定。文学作品体现为一种召唤结构,它强烈要求读者去联想、填充,以最终使得不完全的“形”走向“无形”,得出自己对作品的独特理解,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构成了误读。

④社会权力运作

权力是离文学最远的一种事物,文学要求自由独立,权力要求纪律与服从; 文学要求同情与宽容,权力要求冷酷与严厉。但是在现实文学活动中,权力因素的介入事实存在着。其典型就是文学为社会权力的运作。这是文学误读现象形成的又一客观原因,尤其是理论批评界的误读所形成的强烈的社会舆论。

(2)文学误读的意义

①文学误读对文学活动的意义

误读是文学活动自身发展的需要,它是文学活动互动机制中不可或缺的活跃分子。作者创造出文本,若没有读者的参与,尤其是误读,它就不会演化、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文本的潜在价值不断得到实现。读者的误读及时反馈给创作者,在某个方面来说,它又成为作者创作的一个指引与参考。

②文学误读对整个社会认知水平的意义

误读打破了“作者话语一一读者接受”的单一模式。相反,读者也参与了文本的创作,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