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之《传播学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

  摘要

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 1. 两级传播 【答案】两级传播是关于“传播流”的一种理论。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根据意见领袖在传播过程中的存在,提出大众传播的信息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介,即表现为“大众传媒~意见领袖~一般受众”的两级过程。罗杰斯对此作了修正,他把“传播流”区分为“信息流”和“影响流’夕,认为信息的传播可以是一级的,而影响的传播则必然是多级的,从而把“两级传播”模式发展称为“多级”或“N 级”模式。 2. 双向传播 【答案】双向传播是指存在着反馈和互动机制的传播活动。在双向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相互交流和共享信息,保持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一般而言,人类的传播活动均具有双向性,但这种双向性有强弱之分。对话、打电话或计算机通信等属于双向性较强的传播活动,而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活动的双向性较弱。 3. 《阿尔及尔宣言》 【答案】《阿尔及尔宣言》是1973年第四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通过的一份有关国际信息传播体制的宣言。其内容为:现存的传播渠道不仅是罪恶的殖民地时代的遗产,而且阻碍着各国之间自由、直接而迅速的传播与沟通; 发展中国家必须共同采取行动,来改变现存的传播渠道。一般认为,《阿尔及尔宣言》是“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明朗化的开端。 4. 培养理论(cultivationtheory ) 【答案】“培养理论”(cultivationtheory )是关于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的一种理论,也称培养分析、涵化分析。美国传播学者G. 格伯纳等人,在对电视内容及其影响展开了长达十多年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这一理论。该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介所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传播内容通常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这种影响不是短暂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培养”的过程。格伯纳等人认为,大众传播的这种“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 二、简答题 5. 新闻传播者应主要承担哪几类责任? 【答案】新闻传播者的责任,可以理解为是他们分内应做的事情或应当完成的任务,也可以理解为是他

们应该承担的义务,或应争取达到的标准,或因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情而应承担的职责。新闻传播者的责任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

(1)契约性责任

这是新闻传播者对自己服务的新闻媒介以及在内部组织中所应承担的类似于合同性质的一系列责任。最重要的方面是要有集体荣誉感,要意识到自己是新闻队伍中一员,并要努力为这一队伍争光。新闻传播者的责任主要有:采集信息、鉴别信息、选择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和搜集反馈。六个环节,环环相扣,互相作用,共同构成了新闻传播者的契约性责任。

(2)社会性责任

新闻传播者不仅要对新闻媒介的崇高威望和自己的崇高称号负责,而且要对信息公开传播后在社会上所产生的结果负责。

①新闻传播媒介具有无害性和公益性的特点,因而首先应“切忌损伤”,即不应对公众或社会产生危害。它的任务不仅要报道、传播、争论或劝服他人,而且要忠诚与负责地为公众利益尽力,即站在受众的立场,为受众着想,为受众说话,为受众谋利,为受众作全面、客观、公正的报道,不浮夸,不武断,不造谣,不干不体面的事情,不作见不得人的私人报道,有时甚至要与公众一起同色情、暴力、虚假信息和欺诈行为斗争。

②记者应尊重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道德准则,一切可能伤害民族感情、引发民族纠纷或带来消极性后果的新闻传播都应在禁止之列。

③对丑行和毒害不加痛斥而保持沉默,也是不容许的和不负责任的。

(3)法规性责任

国家的法律规定的记者的责任,比如“不得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污蔑社会制度、煽动民族仇恨、鼓动社会动乱的传播活动’夕、“不得侮辱和诽谤”等。

(4)国际性责任

新闻传播实际上已成为越过国界的跨国传播。这就要求新闻传播者必须承担一系列国际性责任。遵守国际法准则和履行大众传播中的国际性责任,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6. 简述尼尔. 波兹曼提出的“媒介环境学”(义译为“媒介生态学”)中的研究对象“作为环境的媒介”的含义以及对现今传播学的意义。

【答案】1968年,尼尔·波斯曼首次正式提出媒介生态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把“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Mediaecologyisthestudyofmediaasenvironments )。麦克卢汉在他的理论中提出,人通过使用媒介,逐渐被媒介影响,某些与媒介相一致的感觉器官得到扩展,从而造成文化偏向于某种感觉而忽略其他感觉。媒介作为一种环境结构,制约着我们的感觉、思维和表达方式。

(1)波斯曼提出的媒介生态,就像意识形态,是人们理解和想象世界的框架。因此,波斯曼提出“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识论”。人们思考、感知、谈论和表现身边的世界时,不是站在传播媒介之外,而是处在传播媒介的符号结构中。

(2)波斯曼还在麦克卢汉的“媒介的内容是另一种媒介”的基础上提出,我们所面临的环境往往不只有一种媒介的代码和语法。不同媒介之间还存在相互影响,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的媒介环境。因此媒介共存对我们产生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互动产生新的合成环境,也是媒介生态学关注的问题。

(3)媒介生态学,弱化了麦克卢汉理论中的决定论色彩,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了媒介格式对符号编码、解码的影响。媒介环境就像墨镜,它并不决定人们看到什么,但是会影响人们看到的世界的色调。和麦克卢汉不同,波斯曼在对媒介影响的讨论中,带有明显的批判色彩和道德评价,他更关注媒介技术是否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民主,他对电子媒介的评价带有悲观主义的色彩。他的理论中有梭罗追求自然、恢复传统生活的乡愁,也有现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对技术理性的反思。当然,媒介可能是不良后

果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但它不是唯一的或决定性的因素。

三、论述题

7. 简论人际传播的虚拟化。

【答案】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传统的人际传播方式主要有二人谈话、书信往来、打电话等,互联网出现后,电子邮件、QQ , MSN 聊天等人际传播方式大行其道,网络中人际传播越来越虚拟化。

(1)人际传播的特点

①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传播者不仅可以使用语言,而且能够运用体姿、表情、眼神、动作等多种手段来传达信息。

②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在面对面的情况下,多种渠道和多种手段的配合,会形成特殊的传播情境,这种特殊的情境会产生新的意义。

③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双方的信息授受以一来一往的形式进行,传受双方不断交换角色,随时根据对方的反应把握、修改、补充传播内容或传播方法。

④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非制度化主要指传播关系的成立上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人际传播是建立在自愿合意基础上的,是一种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传播活动。

(2)人际传播的虚拟化

人际传播的虚拟化就是人与人之间并不是面对面,而是通过手机、互联网等媒介进行信息的收授,具有不确定性、虚拟性。人际传播虚拟化导致本来可以面对面解决的问题,现在更多的依赖网络,人与人之间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少了,发短信代替了打电话,MSN 代替了面对面的交流。

①网络中人际传播的特点

网络传播超越大众传播正在于其互动性,网络传播的其他特点也是基于这种互动性。网络成功地把自己虚拟化,使得人们仿佛可以无屏障地在网络中直接同他人和现实世界交流。

a. 网络聊天具有信息的流动与控制无中介、双向、传收双方自由平等参与,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等特点。

b. 网络聊天方式具有广泛性。人们可以小断地变换交流的对象,这些交流对象的来源广泛,基本打破了地域的局限性。

c. 网络传播形式虽不依赖口头语言,其聊天信息的文本和图本也可视为人际传播口头形式的延伸,传播形式基本是无组织的,内容以线性或非线性的方式呈现。

d. 从传播的接收与限制看,网络传播形式是互动,反馈是即时的,虽然一定程度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如对方不在线或网络忙而无法接通),但机动性较强。

②网络中人际传播的虚拟化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具有许多传统面对面传播不具有的特点:匿名性,虚拟性,多重角色交互,不稳定的多样化和充分的自由原则。因此网络中人际传播是虚拟化的人际传播。

a. 匿名性使得每个人可以用“化身”在网络虚拟社区中与他人进行互动,选择的自由度高于真实世界许多。大多数情况下,网友如果不愿意继续沟通,可以随时中止,而没有太多的压力和包袱。人际传播的虚拟化使得这种传播更加自由、自信和自足,人们在虚拟的人际交流中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窗口中自由切换,选择不同的心境和兴趣。

b. 人际传播的虚拟化允许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一方面疏远了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在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