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武汉科技大学610卫生综合2010考研试题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研真题

  摘要

二 O 一 O 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及代码: 卫生综合、610 适用专业: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答题内容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或草稿纸上一律无效考完后试题随答题纸交回。 单选题,200 题,每题 1.5 分,300 分 劳动卫生部分 1 职业病是指 A 与职业有关的疾病 B 由生产性毒物引起的疾病 C 由物理、化学因素引起 的疾病 D 由生产性有害因素引起的疾病 E 由生物性因素引起的疾病 2 职业性有害因素是指 A 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危害人类健康的因素 B 不良劳动条件 C 劳动条件 中存在的可能危害人群健康的因素 D 劳动条件中存在的可能危害接触该因素 劳动者健康的因素 E 职业环境中存在的可能危害职业人群的因素 3 职业中毒的诊断原则主要是 A 对患者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及现场卫生调查 B 实验室一般检查及特殊检查 C 体格检查、职业史及现场卫生调查 D 接触有毒物质的种类、程度及时间 E 接触有毒物质作业的工种及工龄、现场劳动条件 4 急性职业中毒的主要治疗原则是 A 迅速脱离现场 B 阻止毒物继续吸收,解毒、排毒,对症治疗 C 调离作业, 对症处理 D 保护重要器官的功能 E 使毒物不再进人体内,排毒 5 下列哪项不属于个体防护措施 A 正确选择和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B 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C 良好的个人卫生 习惯 D 按时接受职业性体检 E 限制接触时间 6 预防疲劳提高作业能力的措施主要包括 A 锻炼与练习 B 改善劳动制度 C 改善劳动组织 D 心理学措施 E 以上所有措施 7 职业性致癌因素按性质可分为 A 物理性致癌因素 B 化学性致癌因素 C 生物性致癌因素 D、物理、化学性致癌因素 E 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致癌因素 8 就业前健康检查的目的是 A 早期发现职业病的临床前期变化 B 早期发现职业病患者 C 了解生产环境 质量,间接评价防护措施的效果 D 筛选职业禁忌症,建立健康档案 E 及早发现主要的职业危害所在,以利于及时处理 9 决定粉尘对人体危害的主要因素是 A 粉尘的溶解度 B 粉尘的荷电性 C 粉尘浓度、分散度及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D 粉尘的形状与硬度 E 接触粉尘作业的工龄 第 1 页 共 16 页 准考证号码: 姓名: 报考学科、专业: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写 题

10 气溶胶指 A 烟、雾 B 烟、粉尘 C 粉尘、烟、雾 D 蒸气、粉尘 E 固体微粒 11 迟发型矽肺是指 A 矽肺晚期发作 B 经过长期接尘后发病 C 经过长期观察后诊断的矽肺 D 脱离矽尘作业若干年后发病 E 急性矽肺转为慢性矽肺 12 粉尘在空气中的稳定程度主要取决于 A 粉尘的形状 B 粉尘的硬度 C 粉尘的比重 D 分散度 E 荷电性 13 石棉肺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是 A 肺结核 B 肺心病 C 肺癌、间皮瘤 D 肺外结核 E 肺气肿 14 尘肺患者的肺部病变主要是 A 粉尘的沉着 B 形成尘细胞集团 C 形成大量结节 D 纤维组织增生为主 E 发生透明样变 15 下列哪一种直径的粉尘为呼吸性粉尘 A <2μ m B <5μ m C <10μ m D <15μ m E >10μ m 16 粉尘作业工人就业前体检项目中应特别注意询问 A 既往病史 B 职业史 C 结核病接触史 D 自觉症状 E 传染病接触史 17 根据我国“矽尘作业工人医疗预防措施”实施办法“规定,矽肺全并结核的患 者,不论矽肺期别和结核轻重均 A 应及时调离矽尘作业 B 暂不调离矽尘作业 C 等症状加重,肺功能减退, 始能调离矽尘作业 D 根据有否矽作业禁忌症,考虑是否调离矽尘作业 E 根据作业现场防尘措施是否改善,考虑是否调离矽尘作业 18 煤矿井防尘主要措施是 A 加强矿井通风 B 推广湿式作业 C.使用防尘口罩 D 测定粉尘浓度和分散 度 E 做好定期健康检查 19 抢救刺激性气体中毒的关键是 A 解毒 B 补充 O2 C 及时给予镇静剂 D 防止心肌受损 E 防止肺水肿 20 慢性苯接触主要损害 A 神经系统 B 造血系统 C 呼吸系统 D 内分泌系统 E、肌肉系统 21 可以引起白内障的毒物是 A 甲苯 B 苯胺 C 联苯胺 D 三硝基甲苯 E 苯 22 高温作业工人多发病是 A 神经系统疾患 B 消化系统疾患 C 心血管系统和泌尿系统疾患 D 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疾患 E 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疾患 23 进入人体的铅主要贮存于 A 肝脏 B 肾脏 C 脑组织 D 脂肪组织 E 骨骼 24 驱铅治疗的首选药物是 A 硫代硫酸钠 B 阿托品 C 美蓝 D 亚硝酸钠 E 依地酸二钠钙 第 2 页 共 16 页

25 氰化氢中毒缺氧的主要原因 A 机体的运氧功能障碍 B 组织利用氧的功能障碍 C 吸入空气中氧的含量 减少 D 肺通气量减少 E 血液循环障碍 26 通常评价环境噪声强度的指标是 A A 声级 B B 声级 C C 声级 D 声压级 E 响度级 27 短时间内吸入哪种高浓度气体可产生“电击样死亡” A 氮氧化物 B 氯气 C 一氧化碳 D 氟化氢 E 硫化氢 28 田间喷洒有机磷农药时,发生中毒最常见的原因是 A 呼吸道吸入有机磷农药 B 皮肤污染 C 通过污染的手拿取食物经消化道 摄入 D 体质虚弱 E 以上都不是 29 在生产条件下,金属汞主要以哪种形式经呼吸道进入人体 A 粉尘 B 烟 C 雾 D 蒸汽 E 以上都可 30 影响毒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A 毒物的脂溶性 B 毒物的浓度和粘稠度 C 接触的皮肤部位、面积 D、外界气温、气湿 E 以上都是 31 易引起白血病的有机溶剂是 A 甲苯、二甲苯 B 苯 C 三硝基甲苯 D 苯胺,联苯胺 E、苯二胺 32 下列哪种物质可引起肝血管肉瘤 A 二异氰酸甲苯酯 B 含氟塑料 C 氯乙烯 D 聚丙烯 E 聚氯乙烯 33 毒物引起慢性中毒的物质基础是 A 毒物毒性大小 B 毒物的蓄积性 C 接触的剂量大小 D 接触的方式 E 接触的时间长短 34 表示毒物急性毒性大小的常用参数是 B MAC C LD100 D LD0 E Zac A LD50 35 慢性汞中毒的三大特征性临床表现是 A 口腔炎、震颤、易兴奋 B 口腔炎、发热、皮疹 C 口腔炎、腹痛、肾功 能障碍 D 周围神经炎、腹痛、贫血 E 贫血、易兴奋、皮疹 36 有机磷农药致机体中毒的主要机制是 A 抑制胆碱酯酶活性 B 引起神经功能紊乱 C 抑制心血管功能,兴奋平滑肌 D 引起乙酰胆碱大量释放 E 抑制乙酰胆碱 37 下列哪一种可能是高温高湿作业 A 炼铁 B 铸造 C 纺织 D 建筑 E 田间劳动 38 下列哪种电磁辐射不属于非电离辐射 A 微波 B X 射线 C 紫外线 D 红外线 E 激光 39 慢性汞中毒震颤的特征是 A 意向性震颤 B 阵发性震颤 C 静止性震颤 D 对称性震颤 E 癔病性 震颤 40 氮氧化物的防治重点是 A 定期维修设备,防止跑、冒、滴、漏 B 加强通风排毒 C 加强安全教育, 积极做好肺水肿的防治、抢救 D.定期健康检查,找出职业禁忌证,如有肺部 疾患不得从事该作业 E.以上都正确 第 3 页 共 16 页

环境卫生部分 1 环境卫生学研究 A 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B 生活居住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C 自然环 境和居住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D 社会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E 地理环境 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2 一次污染物是指 A 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中的化学性污染物,其理化性状保持未变 B 由污染 源直接排入环境中的化学性污染物,发生了一些物理性变化 C 由污染源直接 排出的化学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与其它物质发生了反应 D 这种污染物不是直 接从污染源排放到环境中,而是原来就存在环境中的化学物 E 以上都不对 3 原生环境是指 A 天然形成的环境条件,没有人为作用影响 B 天然形成的环境条件,受到人 为作用的严重影响 C 天然形成的环境条件,受到动物活动的影响 D 人为作 用所形成的优美环境 E 天然形成的环境,但受到工业“三废”的污染 4 城市热岛风通常是指 A 城市热空气上升,四郊冷空气流向城市 B 四郊热空气上升,城市冷空气流 向郊区 C 冬季城市空气流向四郊,夏季四郊空气流向城市 D 夏季城市空气 流向四郊,冬季四郊空气流向城市 E 以上都不是 5 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为 A 工业企业 B 生活炉灶 C 交通运输 D 地面尘土飞扬 E 意外事故排放 6 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为 A CO2 B NOX C SO2 D O3 E CO 7 次生环境是指 A 天然形成的环境 B 某些元素分布不均所造成的环境 C 由于人类活动(生产 和生活)所造成的环境 D 无生物所形成的环境 E 以上都不是 8 臭氧层受到破坏可使人类接触过多紫外线,导致 A 皮肤癌和肺癌的发病率上升 B 皮肤癌和心血管系统发病率增高 C 白内障 和心血管系统发病率增高 D 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发病率上升 E 肺癌和白内障 发病率上升 9 大气处于什么情况下,有利于污染物扩散 A 大气处于不稳定状况 B 大气处于稳定状况 C 大气处于中性状况 D 大气 处于极稳定状况 E 大气处于逆温状况 10 地球上的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和生物圈被称为 A 自然环境 B 生活居住环境 C 城乡生活居住环境 D 次生环境 E 生态环境 11 地方性疾病主要是指 A 区域内的传染病 B 自然疫源性疾病 C 地质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 D 环境公 害病 E 种族遗传性疾病 12 克山病是一种以心肌坏死为主要病变的地区性流行病, 该病死亡率高, 目前主 要的预防措施是补充 A 硒 B 碘 C 锌 D VitD E 钙 第 4 页 共 16 页

13 焚烧法适用于处理何种工业废物 A 含氰化物 B 工业矿渣 C 含汞化合物 D 含镉化合物 E 含铝化合物 14 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是 A 频繁的交通运输,向大气中排放各种有害物质所形成的烟雾 B 汽车中的有害 物质,排入大气所形成的烟雾 C 在生产中排放的有害气体在阳光作用下所形 成的烟雾 D 氮氧化物,碳氢化物等污染物在阳光作用下于特定的气候状况下 发生光化学反应所形成的烟雾 E 以上都不是 15 根据实验研究资料估计,诱发人类癌肿主要与 A 病毒因素有关 B 放射性因素有关 C 化学因素有关 D 物理因素有关 E 遗传因素有关 16 光化学烟雾引起人体最主要的反应是 A 支气管哮喘 B 鼻咽部肿瘤 C 呼吸困难、窒息 D 眼鼻咽及呼吸道粘膜刺激 E 刺激性干咳和吐血 17 关于二氧化硫对健康的危害,不正确的是 A 上呼吸道刺激作用 B 粘膜刺激作用 C 引起局部炎症 D 引起慢性呼吸道阻 塞性疾病 E 有致癌作用 18 黑脚病的病因是 A 慢性镉中毒 B 慢性砷中毒 C 慢性氟中毒 D 慢性汞中毒 E 慢性甲基汞中毒 19 伦敦烟雾事件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污染物是 A 烟尘是二氧化硫 B 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 C 二氧化硫和碳氢化合物 D 光化学烟雾 E 有毒化工气体 20 氯化消毒饮水时,需氯量是指 A 氯化消毒半小时以后所测得的水中有效氯量 B 每 100 克漂白粉中所含的有 效氯量 C 氯化消毒时加入水中的总氯量 D 氯化消毒时杀灭致病微生物和 氧化有机物、结合无机物所消耗的有效氯量 E 按照水容量计算出来所需加入 的有效氯量 21 环境中汞的甲基化作用主要是通过 A 生物自净作用 B 生物浓集作用 C 生物转化作用 D 生物代谢作用 E 生物化学作用 22 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主要是 A 急慢性中毒、 三致作用 B 慢性中毒、 致癌作用 C 急性中毒、 亚急性中毒、 慢性中毒 D 致癌、致畸、致突变 E 慢性中毒、致癌作用 23 环境污染物在体内蓄积的程度与哪些项因素有关 A 吸收量、排出率、作用时间 B 进入途径、排出方式、作用时间 C 吸收量、排出方式、排出时间 D 吸收量、排出方式、作用时间 E 吸收量、蓄积量、排出量 第 5 页 共 16 页

24 下列哪种疾病属公害病 A 痛痛病 B 克山病 C 大骨关节病 D 地甲病 E 黑脚病 25 决定大气污染程度最基本的因素是 A 加高烟囱高度 B 提高抬升高度 C 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 D 加强绿化 E.提高除尘措施效果 26 净化饮水最常用的混凝剂是 A 漂白粉 B 硫酸钙 C 硫酸铝 D 臭氧 E 硫代硫酸钠 27 目前我国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最主要措施是 A 增加食物中蛋白质的比例 B 提倡喝开水 C 多吃海带 D 供给碘化食 盐 E 改善居住条件 28 评价氯化消毒的简便指标是 A 加氯量 B 有效氯 C 余氯量 D 细菌总数 E 大肠菌数 29 酸雨是指降水的 pH 值小于 A 6.6 B 5.6 C 4.6 D 3.6 E 2.6 30 水俣病的发病原因是 A 慢性砷中毒 B 慢性镉中毒 C 慢性铅中毒 D 慢性硒中毒 E 慢性汞中毒 31 水的硬度取决于 A 水中碳酸盐的含量 B 水中硫酸盐的含量 C 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 D 水中 钙镁盐的含量 E 水中氯化钙的含量 32 水的化学耗氧量代表 A 水体中可被氧化的有机物的总量 B 水体中可被氧化的无机物的总量 C 水体中氧化和还原性有机物的总量 D 水体中可被氧化的有机物和还原性 无机物的总量 E 水体中氧化物的含量 33 水体藻类污染的重要原因是 A 大量含氮、硫、氯的污水进入水体 B 大量含钾、钠、磷的污水进入水体 C 大量含氨、磷、钠的污水进入水体 D 大量含氮、磷的污水进入水体 E 大量含硫、镁、磷的污水进入水体 34 水体被粪便污染的最好的判断指标是 A 细菌总数 B 大肠菌群 C 痢疾杆菌 D 伤寒杆菌 E 肠球菌 35 水体酚污染的主要来源是 A 工业废水 B 生活污水 C 农业污水 D 炼油废水 E 炼焦废水 36 SO2 污染环境后可引起多种危害,不包括 A 损害周围的农作物 B 形成酸雨,使水质酸化 C 危害森林,破坏植被 D 破坏建筑物 E.致敏、致癌作用 37 SO2 是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其主要来源 A 石油 B 煤 C 汽油 D 天然气 E 柴油 38 水体的污染源主要有 A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 B 冷却水、洗涤污水、化工污水 C 有机污 水、无机污水、混合性污水 D 物理性污水、化学性污水、生物性污水 E 以上都不对 第 6 页 共 16 页

39 水体污染物的转化是指 A 污染物从一点转移到另一点 B 污染物从一种介质转移到另一介质 C 污染 物改变了原有的化学性质、毒性和生物学效应 D 污染物在水中逐渐扩散,以 致于浓度降低 E 污染物在水中只发生浓度的变化 40 土壤污染的来源有 A 生活污染 城市污水 化肥污染 B 工业“三废”及汽车废气污染、生活污染、 农药污染 C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污染 D 重金属污染、放射性污染、 农业污染 E 生活污染、农业污染、工业“三废”及汽车废气污染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部分 1 计算氮平衡的公式为 A 摄入氮=粪氮+尿氮 B 摄入氮=尿氮+粪氮+粪内源氮 C 摄入氮=粪氮+尿氮+ 经 皮肤排出的氮 D 摄入氮=(粪氮-粪内源氮)+(尿氮-尿内源氮) E 摄入氮=粪氮+尿素氮+经皮肤排出的氮 2 某男,15 岁,最近出现夜间视物不清,且逐渐加重,全身皮肤干燥,脱屑,该 男孩可能缺乏 A 钙 B 维生素 A C 维生素 B2 D 维生素 PP E 抗坏血病 3 贫铁的食品是 A 鱼类 B、肉类 C 动物内脏 D 蛋类 E 牛奶 4 在下列哪种情况下,机体为正氮平衡 A 饥饿 B 进食低质量蛋白 C 生长发育 D 糖尿病 E 肿瘤晚期 5 下列哪项为儿童的必需氨基酸 A 谷氨酸 B 胱氨酸 C 酪氨酸 D 组氨酸 E 脯氨酸 6 下列关于水溶性维生素的论述错误的是 A 易溶于水,不溶于脂肪 B 可在体内蓄积,引起中毒症 C 大部分主要以辅 酶的形式参与机体代谢 D 在体内很少贮存,易排出体外 E 当机体饱和 后,摄入的越多,从尿中排出越多 7 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是表示蛋白质的 A 表观消化率 B 真消化率 C 生物利用率 D 净利用率 E 蛋白质含量 8 下列植物油中,亚油酸含量最低的是 A 棉油 B 玉米油 C 椰子油 D 橄榄油 E 豆油 9 下列哪种营养素是合成前列腺素必需的前体物质 A 亚油酸 B 亚麻酸 C 花生四烯酸 D 磷脂 E 以上都包括 10 为了防止油脂酸败,不宜采取的措施是 A 加防腐剂 B 加抗氧化剂 C 避免金属污染 D 严格精炼,提高纯度 E 避光、隔氧、低温存放 11 下列哪一项不是膳食纤维的作用 A 影响蛋白质吸收 B 影响肠道菌丛 C 防止便秘 D 促进肠蠕动 E 减少某些无机盐的吸收 第 7 页 共 16 页

12 糖尿病人营养治疗能量供给的目标,下列描述最确切的是 A 以维持理想体重为宜 B 维持现有体重水平 C 维持同龄人的平均体重 D 维持标准体质指数水平 E 维持或略低于理想体重 13 下列食物中粗蛋白含量最高的是 A 粮谷类 B 鸡蛋 C 大豆 D 牛奶 E.牛肉 14 脚气病的病因是 A 维生素 D 缺乏 B 铁缺乏 C 维生素 PP 缺乏 D 维生素 E 缺乏 E 维生素 B1 缺乏 15 肥胖度的公式是 A 身高(c)一 105 B 实测体重一标准身高体重 C(实测体重一标准身高体重)/ 标准身高体重 x 100% D 体重(mg)/ 身高(cm) E.实测体重(kg)/标准身高体重(cm) 16 下列选项中,不利于钙吸收的膳食成分是 A 蛋白质 B 乳糖 C 草酸 D 果胶 E 以上都不是 17 微量元素是指元素在人体中含量少于 D A 0.02% B 0.05% C 0.1% D 0.01% E 0.04% 18 动物食品中铁的吸收率高,是由于 A 主要以卟啉铁的形式存在 B 磷酸含量低 C 主要以氢氧化铁络合物的 形式存在 D 草酸含量低 E 抗坏血酸含量高 19 核黄素最好的食物来源是 A 动物内脏,蛋,奶类 B 蔬菜 C 水果 D 粮谷类 E 植物油 20 关于老年人合理膳食原则,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少吃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品 B 多吃含蛋白质丰富的食品 C 多吃蔬菜 水果 D 膳食要低盐 E 少量多餐,饮食有规律 21 身体质量指数(BMI)是指 2 C 体重(Kg) 2/身高(m) A 身高(m)/体重(Kg) B 体重(Kg)/身高(m) 2 2 D 身高(m) /体重(Kg) E 身高(m)/体重(Kg) 22 一名 50 岁老人因缺钙导致骨质疏松症,医生建议老人多喝牛奶来补钙,但老 人一喝牛奶就发生腹痛、腹泻等现象,这主要是因为老人肠道中缺乏 A 甲状腺激素 B 降钙素 C 乳酸菌 D 凝乳酶 E 乳糖酶 23 反复淘洗大米,或将大米浸泡加热,损失最多的营养素为 A 碳水化合物 B 脂肪 C 蛋白质 D 硫胺素 E 核黄素 24 感染食物后无感官性状改变的是 A 沙门氏菌属 B 葡萄球菌肠毒素 C 副溶血性孤菌 D 内毒梭菌 E 变形杆菌 25 河豚毒素含量最多的器官是 A 皮肤、腮 B 肝脏、肾脏 C 鱼卵、肠 D 腮、鳍 E 卵巢、肝脏 26 我国黄曲霉毒素污染最严重的地区是 A 长江沿岸以及长江以南地区 B 东北地区 C 东部沿海地区 D 西北地区 E 西南地区 第 8 页 共 16 页

27 N 一亚硝基化合物最主要的毒性是 A 肝毒性 B 致癌性 C 致畸性 D 血液毒性 E 胃肠毒性 28 四季豆中毒的有毒成分是 A 秋水仙素 B 龙葵素 C 氢氰酸 D 生物碱 E 植物血凝集素 29 发芽马铃薯中的有毒成分是 A 雷公藤碱 B 类秋水仙碱 C 龙葵素 D 皂素 E 银杏酸 30 热能系数最高的营养素是 A 碳水化合物 B 纤维素 C 维生素 D 蛋白质 E 脂肪 31 黄曲霉毒素污染最严重的食品是 A 小麦 B 大米 C 发酵食品 D 高粱 E 花生 32 耐热性最强的葡萄球菌肠毒素是 A B 型肠毒素 B A 型肠毒素 C C2 型肠毒素 D C1 型肠毒素 E D 型肠毒素 33 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主要造成何种系统损害 A 肾脏 B 胃肠 C 肺脏 D 肝脏 E 神经系统 34 引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食物主要是 A 剩饭、米糕 B 奶及奶制品 C 家庭自制豆制品 D 肉类及其制品 E 罐头食品 35 河豚毒素的毒作用主要表现在 A 神经系统 B 肾脏 C 胃肠 D 血液 E 肝脏 36 毒蕈中毒时鹿花蕈素主要引起 A 肝肾损伤 B 溶血 C 胃肠功能紊乱 D 神经精神异常 E 心功能异常 37 不传染人的畜病是 A 炭疽 B 猪瘟 C 结核 D 口蹄疫 E.布氏杆菌 38 下列哪种化学物质不是防腐剂 A 丙酸 B 脱氢醋酸 C 苯甲酸 D 柠檬酸 E 山梨酸 39 菜子油中天然存在的有害物质是 A 芥酸与芥子甙 B 棉酚 C B(a)P D 黄曲霉毒素 E 以上都是 40 某村一家人收了花生后未晒干即储存起来,日后家人进食该花生仁后,出现一 过性发烧、呕吐、厌食、明显黄疸,一人出现腹水,下肢浮肿,最后死亡。 发生此现象的原因是 A 亚销酸盐食物中毒 B N-亚硝基化合物中毒 C 黄曲霉毒素中毒 D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E 肉毒毒素食物中毒 第 9 页 共 16 页

流行病学部分 1 构成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条件是 A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 B 传染来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C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D 传染来源、传播途径、免疫人群 E 传染来源、传播途径、易感者 2 从疾病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与疾病发生有关的三大因素是 A 病原携带者、病人、非病人 B 遗传因素、营养因素、体育锻炼 C 宿主、环境、病原物 D 传染源、易感人群、传播途径 E 理化因素、生物学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3 在某项关于吸烟和肺癌的研究中,某医师认为其中的年龄是混杂因子,这里的 混杂因子是指 A 与研究的疾病有联系的因子 B 与研究的疾病没有联系的因子 C 与研究的 疾病和暴露都没有联系的因子 D 与研究的疾病和暴露有联系的因子 E 上述都不对 4 在某项关于饮酒和喉癌的定群研究中,某医师认为饮酒和喉癌两个变量的变化 程度存在相关关系,那么可以认为两变量有 A 病因联系 B 联系 C 相互排斥 D 与结果有联系 E 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5 某医师要寻找一个指标来反映疾病与病因联系强度,下列指标中最好的是 A 潜伏期 B 特异危险性 C 相对危险性 D 致病因子的流行率 E 总人口的疾病发病率 6 某地的一项关于男性膀胱癌与吸烟关系的大规模研究得出,吸烟者膀胱癌的发 病率为 48.0/100000, 非吸烟者的膀胱癌的发病率为 25.4/l00000, 根据以上资 料,因吸烟所致的相对危险度为 A 48 B 22.6 C 1.89 D 32 E 0.5 7 对一种疾病的病因的某种可疑因素进行病因学研究时,可采用描述性方法或实 验性方法,这两种方法的基本区别是,在实验性调查研究中 A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样本大小相等 B 这种研究是前瞻性的 C 实验组与对 照组总是一致的 D 由研究者决定哪一个组暴露于可疑因素,哪一个组做为对 照组 E 使用对照的方法 8 下列那种是被动免疫制品 A 伤寒菌苗 B 卡介苗 C 麻疹疫苗 D 白喉类毒素 E 破伤风抗毒素 9 粗死亡率这一指标的高低 A 受人口年龄构成影响不大 B 受人口年龄构成影响大 C 能用来评价一 个国家的卫生文化水平 D 可以精确地反映人口的死亡水平 E 可反映某人群主要的死亡原因 10 指导人类控制感染性疾病、消灭传染病取得重大成果的医学模式是 A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B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C 机械论医学模式 D 生物医学模式 E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1 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 A 病人 B 非病人 C 人群 D 个体 E 病院携带者 第 10 页 共 1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