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之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目标管理、MBO (Management By Objective)

【答案】MBO 又称成果管理或标的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于美国,以泰罗的科学和行为科学理论为基础形成的一套管理制度。目标管理是指组织中的全体人员能够亲自参加制定目标,并且围绕工作目标进行充分的沟通,在工作中实施“自我控制”,努力完成各自的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其基本内容是结合形势和市场的需求及企业自身的条件,分别制定出企业一定时期内的生产经营总目标和各部门以至个人的工作目标,形成一个从上到下的完整的口标体系,从而把每个人的具体工作和企业的总目标紧密的结合起来。然后以目标作为授权和分配资源的依据,促使每个部门和职工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控制”,独立自主的全面完成各自目标所规定的任务。目标管理包括四个要素:确定目标、参与决策、明确期限和绩效反馈。

2. 权变论

【答案】权变论是把环境变化对管理的作用具体化,将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结合起来。该理论认为:环境是影响管理选择的重要因素,有效的领导方式取决于权变因素,即一种具体的领导方式小会到处都适应,在特定的情景下,应采取特定的领导方式。

这种关系可以用下式来表示:E=fCL, F , S 。式中,E 表示领导的有效性; L 表示领导者; F 表示被领导者; S 表示环境; f 表示函数关系。

权变论的三种代表性理论:

(1)费德勒模型。该理论认为,任何形态的领导方式都可能有效,其有效性完全取决于领导方式与环境是否适应。

(2)情境领导理论。该理论认为,成功的领导是通过选择恰当的领导方式而实现的,选择的过程根据下属的成熟度水平而定。

(3)领导者参与模型,提出领导者的行为必须加以调整以适应任务的结构。

(4)路径一目标理论。它认为领导者的有效性取决于其激励下属达到组织目标的能力,以及使职工在工作中得到满足的能力。包括指示性、支持性、参与性、以成就为目标四种领导方式。

3. 企业资源计划(ERP )

【答案】企业资源计划(ERP )是在MRP II的基础上,通过反馈的物流和反馈的信息流、资金流,把客户需要和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供应商的资源整合在一起,体现完全按用户需要进行经营管理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方法。

我们可以从管理思想、软件产品、管理系统三个层次理解ERP :

(1)ERP 是一整套企业管理系统体系标准,其实质是在MRPII 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面向供应链(supplychain )的管理思想。

(2) ERP 是综合应用了客户机/服务器体系、关系数据库结构、面向对象技术、图形用户界面、第四代语言(4GL )、网络通讯等信息产业成果,以管理企业整体资源的管理思想为灵魂的软件产品。

(3) ERP 是整合了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

4. 职务轮换

【答案】职务轮换是指通过横向的变换,使员工从一个职位调到另一职位以扩展其工作经验的培训方法。一方面,职务轮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专业分工过细带来的弊端,使员工有机会承担多种工作任务,学会多种工作技能; 另一方面,职务轮换可以使员工全面了解整个组织的不同工作情况,培养更广阔的工作视角,为员工今后的发展和升迁打下基础,从而有利于培养全面的高级管理人才。

5. 网络计划技术

【答案】网络计划技术是指以网络计划对任务的工作进度进行安排和控制,以保证实现预定目标的科学的计划管理技术。网络计划由两部分构成,即网络图和网络时间参数。其原理是把一项工作或项目分成各种作业,然后根据作业顺序进行排列,通过网络图对整个工作或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和控制,以便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用最高的速度完成工作。它的优点是:①能清楚而明确地表达各工作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易于发现项目实施中经常出现的时间冲突、资源冲突; ②网络图的编制可粗可细,可以随着项目进展的深入而不断细化; ③可以根据需要编制多级网络计划系统。

6. 程序化决策

【答案】程序化决策是指决策可以程序化到旱现出重复和例行的状态,可以程序化到制定出一套处理这些决策的固定程序,每当它们出现时,不需要再重复处理它们。通常又将“程序化决策”称为“结构良好”的决策。程序化决策涉及的是例行问题,例行问题是指那些重复出现的、日常的管理问题; 例外问题则是指那些偶然发生的、新颖的、性质和结构不明的、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

二、简答题

7. 结合实际阐述控制职能的重要性。

【答案】在管理工作中,作为管理职能之一的控制工作,是指为了保证组织的计划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各级管理人员依据事先拟定或随组织环境发展变化而重新修改的标准,对下级的工作进行衡量和评价,并在出现偏差时进行纠正的过程。

斯蒂芬·罗宾斯曾这样描述控制的作用:“尽管计划可以制定出来,组织结构可以调整得非常有效,员工的积极性也可以调动起来,但是这仍然不能保证所有的行动都按计划执行,不能保证管理者追求的目标一定能达到。”其根本原因在十管理职能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即控制。因为理想的状态是不可能成为企业管理的现实的,无论计划制定得如何周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人们在执行计划的活动中总是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与计划不一致的现象。管理控制的必要性主要是由下述原因决定的:

(1)环境的变化

如果企业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静态的环境,其中各个影响企业活动的因素永不发生变化,例如,市场供求、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等,那么,企业管理人员便可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以相同的方式组织企业经营,工人可以以相同的技术和方法进行生产作业。因而,不仅控制工作,甚至管理的计划职能都将成为完全多余的东西。事实上,这样的静态环境是不存在的,企业外部的一切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必然要求企业对原先制定的计划进行调整,从而对企业经营的内容作相应的调整。

(2)管理权力的分散

只要企业经营达到一定规模,企业主管就不可能直接地、面对面地组织和指挥全体员工的活动。时间与精力的限制要求他委托一些助手代理部分管理事务。由于同样的原因,这些助手也会再委托其他人帮助自己工作。这便是企业管理层次形成的原因。为了使助手们有效地完成受托的部分管理事务,高一级的主管必然要授予他们相应的权限。因此,仟何企业的管理权限都制度化或非制度化地分散在各个管理部门和层次。企业分权程度越高,控制就越有必要。控制系统可以提供被授予了权力的助手的工作绩效的信息和反馈,以保证授予他们的权力得到正确的利用,促使利用这些权力组织的业务活动符合计划与企业目的的要求。如果没有控制,没有为此而建立的相应的控制系统,管理人员就不能检查下级的工作情况,即使出现权力不负责任地滥用或活动不符合计划要求等其他情况,管理人员也无法发现,更无法及时的采取纠正行动。

(3)工作能力的差异

即使企业制定了全面完善的计划,经营环境在一定时期内也相对稳定,对经营活动的控制也仍然是必要的。这是由小同组织成员的认识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差异所造成的。完善计划的实现要求每个部门的工作严格按计划的要求来协调地进行。然而,由于组织成员是在不同的时空进行工作的,他们的认识能力不同,对计划要求的理解可能发生差异,即使每个员工都能完全正确地理解计划的要求,但由于工作能力的差异,他们的实际工作结果也可能在质和量上与计划要求不符。某个环节可能产生的这种偏离计划的现象,会对整个企业活动造成冲击。因此,加强对这些成员的工作控制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