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外国语大学作文之《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要概括刘震云八十年代小说创作的突出特点。
【答案】刘震云八十年代小说创作的突出特点主要表现为:
(1)利用民间意识反讽手法是刘震云八十年代小说创作的突出特点。反讽作为西方文论中的重要美学法则和表达方式,在新时期“新写实小说”中被广泛运用,刘震云作为该流派的重要代表作家。其初期代表作《塔铺》到《新兵连》,没有“唐人绝句”式的空灵境界和淡泊悠闲的奇风异俗,而是着力于剖析社会存在中矛盾冲突的本质和生活苦涩的无奈,直至淋漓尽致的演绎着这种反讽叙事手法。
(2)在80年代,相比起另外的“新写实”小说来,刘震云对琐屑生活的讲述,有对“哲理深度”的更明显的追求,也就是对发生于日常生活中的,无处不在的“荒诞”和人的异化的持续的揭发。
(3)人性的种种弱点,和严密的社会权力机制,在刘震云所创造的普通人生活世界中,构成难以挣脱的网。生活于其间的人物难以自主地陷入原先拒绝陷入的“泥潭”,在适应这一生存环境的过程中,经历了个人精神、性格的扭曲。
2. 简述当代女性诗歌中的黑夜意识。
【答案】当代女性诗歌产生于70年代末,繁荣于80年代中后期。主要诗人有林子、汤亚平、伊蕾等,其中舒婷和翟永明最具代表性。女性诗歌的主要特点是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对女性生命体验的密切关照、黑夜及与黑色相关的意象的大量运用、自白的叙述方式。其中黑夜意识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伴随人的意识觉醒而呈现
例如《独白》一诗中,写到女人生来就面对一个黑夜,与白昼对峙的黑夜,这是一种残酷的经验,而女性的抑压、紧张、与种种矛盾痛苦是女性独特的经验和感受。女性诗歌是女诗人基于女性意识观照下写作的诗歌作品,女性诗歌中的黑夜意识伴随着女性主体意识以及人的意识觉醒而呈现出来。在众多女性诗人当中,翟永明的诗最具黑夜意识,她的诗通过比较自觉的性别意识的观照,寻求女性身份的认同,敞开历史与现实的女性境遇,展开女性的文化想象。她拨开男性主体,真正进入了女性的自然感觉世界和心灵世界。
(2)把对生命的思考诉之于女性的生命体验
例如《女人? 夜境》一诗中写到女人的故事“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女性诗人有着天生的敏感气质,她们更容易看透女人的命运与生俱来,能够深深体会到女性命运这种被动的、客体的、沉默的现实处境使女性压抑至极,这种压抑伴随着恐惧、焦虑、虚无与绝望,共同合成了女性命运的主旋律。
3. 简述朦胧诗的特点及代表人物。
【答案】(1)代表人物
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so 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朦胧诗的代表人物有:食指、北岛、舒婷、芒克、多多、顾城、江河、杨炼、林莽、梁小斌、王小妮等。
(2)特点
①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
朦胧诗人采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行”的隐约性、“诗无达话”的多义性。如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用钥匙的丢弃来暗示理想的失落。
②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一反传统的以比喻手法为中心诗人在凝神观照中,拆除开所观照的对象,把自己的生命输送到没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赋以静止的生命与灵魂,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这种“移情说”应用到文艺创作便产生了象征手法。象征寄托着朦胧诗人自己漂泊不定的相像,具有无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于表达多层主题,表达复杂感情,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
③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
常采用艺术通感(移觉)和艺术变形手法,打破过去诗歌线性因果或单向直抒的方式,以主体情感和情绪流动的内在曲线结构作品,情感呈散点辐射状态,卞题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平面状态,在结构上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如顾城的《黑眼睛》,对黑夜意象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意义。
④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
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喧泄心灵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结构,不拘于只借助外部的声音循环作为诗的韵律美,而是重视诗行中的内在声音美以及其他各种内在的韵律美。尤其重视把外部的韵律和内部的韵律结合起来,从而使诗歌的韵律美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如顾城《生命幻想曲》,诗中出现“梦、贝壳、柳枝、帆”等丰富而又奇特的意象,加强了诗歌的跳跃性和想像力。
4. 以“三红一创”为例,谈谈你对红色经典的看法。
【答案】红色经典可谓五六十年代革命历史小说的代名词,最著名的作品莫过于“三红一创,青山保林”,其中,“三红一创”是指《红日》《红旗谱》《红岩》和《创业史》(第一部)。
(1)“三红一创”在1950, 1960年代对国人所起到的精神作用不可小觑,其承担了“革命历史”经典化功能,讲述革命的起源神话、英雄传奇和终极承诺,以此维系当代国人的大希望与大恐惧,证明当代现实的合理性,通过全国范围内的讲述与阅读实践建构国人在革命所建立的新秩序中的主体意识。
(2)新的历史观的形成,使研究者为当代文学的发展寻找到了新的起点和坐标。对“红色经典”的研究和重新审视在学界引起丁广泛的关注。宋炳辉的《“柳青现象”的启示——重评长篇
小说(创业史)》是最先开始重评的文章。文章指出《创业史》存在着较多的矛盾:“作品被夸大了的理论体系笼罩着全篇……合理地,完成主题的实现……这种理论体系的自我封闭性又钳制了生活的真正丰富多样性,……妨碍作家对现实生活本质的不断追求和艺术表现。”这样的评论,集中了1980年代的新启蒙思想资源与审美主义的艺术资源,实现了对狭隘政治视角以及庸俗社会学评论的颠覆。
(3)“审美标准”是“重写文学史”的倡导者打出的一面旗帜。进入90年代,对“红色经典”作家作品的重评也采用了审美的标准。早在1994年,田中阳就指出“《创业史》和《红旗谱》被认为是体现‘民族风格’的典范”,而民族风格主要表现为一种阶级风格。
(4)程光炜先生曾从叙事习惯的排斥性和叙述态度的暖昧性入手,分别对“三红”做了分析,以揭示其创作策略。同时以“叙事规则”的确立过程、叙事倾向、全知全能的叙事方式进一步论述了红色经典等文本是文学叙事与政治期待的结合,这不仅加强了对文学组织和生产的进一步控制,而且建立了对读者、观众的阅读和审美趣味的引导系统。
总之,历经风雨坎坷,“红色经典”文本从诞生至今,学者们的研究大都是从文本着手重读作品,而“红色经典”的完形过程尚无人问津,其实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角度,期待在广大研究者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下,“红色经典”研究将突破研究方法和视角的局限向纵深发展。
二、论述题
5. 概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主要内容,以及“文学新方向”的确定。
【答案】(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主要内容
①明确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创作方向
毛泽东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以与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指南,联系中国社会及解放区文艺界的实际情况,指出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
②提出并解决了如何为工农兵服务的问题
毛泽东指出要真正为人民大众服务,作家必须把立足点移到无产阶级方面来。文艺工作者要进行“思想改造”并与工农群众密切结合,确立无产阶级思想情感。在为工农兵服务的普及与提高问题上,明确提出要沿着工农兵自己的方向去提高,用工农兵所便于接受的东西去普及。
③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阐释
毛泽东认为在一切阶级社会中,文学艺术都属于一定阶级,强调文艺从属于政治,为政治服务。山此他明确提出无产阶级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应当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在文艺批评上有“政治”和“艺术”两个标准,其中,政治标准是第一位的,艺术标准是第二位的。
④对文艺与生活关系的阐述
毛泽东认为作为观念形式的文学产品都是一定社会关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存在着文学艺术的原料,它是自然的、粗糙的,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生活是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