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988比较文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填空题

1. 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以___跨文化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

【答案】跨民族、跨语言

【解析】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2. 20世纪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经受了三股世界性潮流的冲击,请列举其中两个潮流_______、_______。

【答案】理论大潮、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或“文化研究”的热潮

【解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经受三股世界性潮流的冲击,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生机。第一股潮流是理论大潮,第二股潮流是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第三股浪潮是“文化研究”的热潮。

3. ____在其论文___中提出“比较文学是一国与另一国文学的比较,文学与其他信仰领域的比较”

【答案】雷马克;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

【解析】雷马克在他1962年发表的论文《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阐明了美国学派的观点:“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二、简答题

4. 比较文学可从国外汉学中吸取些什么?

【答案】(1)梳理中外文学交流史

当今国际间文化与文学交流日益频繁,我们置身其间,理应向世界人民介绍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文明。在这样做之前,了解一下中国文学外播史是十分必要的。在此基础上,再转来认识中国文学的特质,判断它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继而在历史新时期向国人、向全世界进一步弘扬中华文明时,才有更加坚实可靠的物质基础。而国外汉学本身就蕴涵着大量有关中国文学外播史的原始资料,以及与这一课题有关的文化信息。

(2)向国外译介中国文学

向外国读者译介中国文学,是在全世界弘扬中华文明的必山之路。外向传播,自然离不开翻译。回顾中国文学外播史,我们不难看到国外汉学家代代耕耘,其译介之功不可磨灭。而国内这

样的翻译家虽代不乏人,却为数不多,而且国内的译介学研究也不如国外活跃。借鉴国外、尤其是西方汉学家的做法一一如何翻译传统术语,如何确定翻译方法,乃至如何深化译介学等等,当会给我们许多启发。

(3)不断更新文学研究方法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译介西方理论演为热潮,而译介之举决非为译介而译介,而是为自己的文学研究(有些是为文学创作)提供借鉴。译事既己有成,余下的就是如何消化吸收的问题。西方汉学家得风气之先,率先做了些移植西方文论用来研究中国文学的尝试,在“洋为中用”方面提供了不少范例。

(4)积极开展中西比较诗学研究

开展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不仅有利十“阐发研究”的深化,也有利十我国传统文论研究的深化。比较诗学的深入开展,可以昭示惟洋是从的谬误,截长补短的途径以及激活传统的方策。近年来国内学者多所创见,而西方汉学家在框架体系、言说类型、个案比较、术语辨析等方面提供的范例,我们也不可不知。

5. 简述钱钟书在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上的贡献。

【答案】钱钟书知识结构上博通中外,又在欧洲受过多年的教育与训练,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早在新中国成立前,钱钟书就出版了《谈艺录》

昔人谈艺之作甚多,历代诗话、词话,甚至野史笔记中所在多有。明人徐祯卿即以所著《谈艺录》名世。但钱钟书的这本书与昔人相比却有很大的不同,最重要的一点是,昔人谈艺往往从印象出发,就诗说诗,即便能举一反二,也很难超脱时代的局限。因此多为赏析之作。

钱钟书的这本书虽也自称“赏析之作”,但因其所考所论,能“采‘二西’之书,以供三隅之反”,因此自成一格。况钱钟书博极群书,学贯中西,凡所采用,均中西学界方家之作,因此所论问题,虽多不大,却能做到微言大义,于广博中见出精深,中西文学实例相互参校,相互阐发。《谈艺录》本身就是一本优秀的比较文学研究专著。

(2)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钱钟书巨著《管锥编》,是中国比较文学史的一座丰碑

它继续采用《谈艺录》那种典雅的文言诗话形式,围绕《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等中国古代10部重要典籍,引用了800多位外国学者的1400多种著作,结合3000多位古今中外作家的创作,彻底打破时空界限与学科界限,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比较研究,往往将中外文学现象与理论进行互补与互证。

(3)《七缀集》是不可多得的比较文学精品

钱钟书在80年代出版的《七缀集》,全用活泼醇正的白话写成,同样是不可多得的比较文学精品。钱氏的这些研究成果正是传统学术的求“通”意识与现代学科的比较意识结合得最为完美的典范。与此同时,一批比较研究中外文学、探索中外文学关系的文章也出现了,并引起了学界的瞩目。

(4)1981年1月,北京大学正式成立比较文学研究会,由季羡林任会长,李赋宁任副会长,钱钟书杠顾问,决定出版不定期的《通讯》,并编辑出版《比较文学研究从书》。

6. 从比较文学的视角简述西方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是一种整合与重构。

【答案】(1)比较文学下两种文学化文化的整合与重构

比较文学下两种文学化文化的整合与重构是比较文学要求的把东西方文化及文学汇通后,在整合的重构中产生出一种崭新的观念、崭新的意义、崭新的风格、崭新的书写,它既不是对西方欧美原创后现代主义的全盘接受,也不是对东方中国当代文学本土传统的全盘承继,而是立足于双方汇通基础上的重新站立。

(2)西方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是一种整合与重构

①创作主题方面,是西方后现代主义形式与中国当代精神的整合

以先锋小说为例,先锋小说的叙述话语主要模仿西方后现代主义,先锋小说家同时又注重文学的内容和对中国当代的时代精神有所把握,从而把影响其创作的西方后现代主义拿来后,破碎在他们的创作中进行再度整合重构了。

②创作理论方面,中国当代文学在经历了对西方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模仿阶段后,己进入了与西方后现代文学写作同步的层面,并以第三世界写作实践和话语特色与西方进行对话,进而对产生于西方语境下的后现代理论进行重构。

7. 从总体的角度论述文学与哲学、宗教、心理学、艺术互渗为比较文学进行跨学科研究所提供的学术背景及可能性。

【答案】文学与哲学、宗教、心理学、艺术互渗为比较文学进行跨学科研究所提供的学术背景及可能性主要表现在:

(1)文学与其他分科的混生共存

在东西方文化漫长的古代时期,文学与哲学、宗教、心理学、艺术这些分科都是混生的。在人类逐渐走向文明社会的过程中,这些混生现象开始从混沌一体的活动中脱离出来,并逐渐走向精细专门的研究。

(2)学科间的整合汇通

无论是一门学科内部还是各个学科之间,一方面应该朝着精微方面走向分类与深入,另一方面也应该走向宏观的整合与汇通,分类与整合应该辩证地同时存在,由于后现代时期各种学科过度地精细化分类,所以整合与汇通显得格外迫切。在人文社会学科力一向下,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表现出自身学科在分类、差异中走向整合、汇通的多元研究视域。

(3)跨学科是衡量比较文学研究成立的重要标识

虽然后现代景观下学科划分的精细化使学科之间产生的差异性越来越大,但这种学科的划分毕竟是建立在文化混生的漫长历史背景下,所以在后现代景观下无论在学理上人为地给子学科怎样的精细划分,其实各个相关学科发展的历史背景还是由丰富的多维意义链所联接的。这为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