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723数字媒体艺术理论基础之传播学教程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结合微博、社交网站等社会化媒体的发展谈谈你对网络社会资本的看法。
【答案】(1)上个世纪80年代“社会资本”理论的提出,得到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研究领域学者的普遍关注,研究者纷纷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定义和测量。关于社会资本的概念阐述及概念操作多种多样,总体而言可分为两大维度,“个体社会资本”以及“集体社会资本”。
“个体社会资本’,主要侧重于从行动者本身的视角出发,考察以每一个被研究者为中心延伸出去的网络情况,衡量其个体所占有的社会资源的多寡,以其为中心的社会网络的规模及其特点。而“集体社会资本”的a}」量不仅将社会资本视为个人拥有的资源,而且将其视为一个组织、一个社区甚至是整个社会所拥有的资源和财富,因此,对组织和社区起作用的信任、公共参与、社会联结和社会规范等便成为主要的测量指标。
(2)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社会资本”的概念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受到关注,其中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对网络社会资本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化媒体(socialmedia )是一种给与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微博、博客、维基、社交网络等都是社会化媒体的具体实例。社会化媒体的传播方式改变f 传统媒体“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形成了“多对多”的对话形式,具有参与、公开、交流、对话、互动、共享、社区化、连通性的特点。微博、社交网络等社会化媒体的出现开创了全新的自媒体时代,UGC (用户创造内容)和CGM (消费者产生的媒体)成为其中的两个关键词。
在社会化媒体发展的推动下,网络社会资本一方面在迅速增加,无论个人还是集体通过网络社区的共享性和互动性,占据的社会资源越来越多,且这种占有的海量性和便利性与日俱增。在社会化媒体蓬勃成长的今天,网络社会资本也迎来了自身发展的春天。
但是,网络社会资本毕竟建立在虚拟空间的基础上,即使是立足于熟人关系的网络人际传播,也容易出现失实的情况,这就导致网络社会资本因信任和社会联结上的漏洞而存在一定的风险。换言之,由于稳定性和真实性不强,社会化媒体的出现可能助长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从而影响个人或者集体的网络社会资本的实际占有价值。
2. 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答案】1959年,美国从事社会学研究的赖利夫妇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系统模式。这个模式认为,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做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
(2)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3)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4)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赖利夫妇认为,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也是现代社会各种传播系统中的一种。
在这个模式中,社会传播系统的各种类型,包括微观的、中观的和宏观的系统,每个系统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与其他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每一种传播活动,每一个传播过程,除了受到其内部机制的制约之外,还受到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广泛影响。这种结构的多重性和联系的广泛性体现了社会传播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综合系统。
3. 受众的个人差异是影响媒介效果的重要因素。请选取一个传播学理论并以其为例阐述个人差异的影响。
【答案】受众的个人差异是影响媒介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传播学中的“知沟”理论就能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1)在A.M. 松伯格为“知沟”假说绘制的模式图中,横轴表示时间推移,纵轴表示获得的信息和知识量的变化。其中心内容是: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问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2)蒂奇诺等人认为,除了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的因素以外,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传播技能上的差异一一获得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的知识,需要一定程度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②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一一知识储存越多,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越快。
③社交范围的差异一一社交范围越广,人际交流越活跃,获得知识的过程越能加速。
④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一一生活的水准、层次与媒介的内容越接近,对媒介的接触和利用程度越高。
⑤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一一传播有一定深度的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知识的媒介主要是印刷媒体,其受众主要集中于高学历阶层。
在上述无论哪一方面,社会经济地位高的阶层都处于有利的状况,这是造成社会“知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
4. 请阐述新闻与舆论的关系。
【答案】(1)新闻与舆论的含义
①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②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
态度。
(2)新闻与舆论的关系
①新闻与舆论的区别
a. 新闻是媒体发布的刚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实; 舆论是公众的意见。
b. 新闻传播是有组织的,是自为的; 舆论传播具有无序性,是自发的。
c. 新闻可以反映媒体或者记者的见解,是媒体倾向的反映; 舆论必须具有群众性,是大多数人的看法。
②新闻与舆论的联系
a. 新闻媒介即为舆论工具。
新闻媒介与舆论相生相灭,互为依托。新闻媒介因自身的特性介入到舆论产生和作用的各个环节,构成了它与舆论之间的密切联系。
b. 新闻反映并代表舆论。
第一,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而公开表达又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所以舆论的形成始终到少不了新闻媒介这条最公开的渠道。
第二,新闻媒介为舆论起到了最经常的承载作用,使得媒体从最单纯的表达渠道晋升到公众代言人的位置,即“拟态公众”。
第三,新闻媒介在舆论领域同时扮演了公众论坛和公众代言人的角色。它既是舆论的载体,又是舆论主体的影子。
c. 新闻引发舆论。
第一,舆论形成的前提是“必须要有意见就指向一一特定公共事务”,而人们对这一事务重要信息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媒体。公众对于外界信息重要程度的判断也主要依据新闻媒介判定的顺序。
第二,新闻媒介设置的议题常常衍生为舆论的源头,即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这是媒体长期潜在地影响、作用舆论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
d. 新闻引导舆论。
第一,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信息是舆论及公众意识形成的基础,公众形成意见态度过程中实际己受到媒介信息环境的制约,这种信息钳制式地作着引导。
第二,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额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新闻媒介通过隐含的意见倾向性报道,或通过直接的评论,表达立场、观点,引导舆论。而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很容易使自己的观点立场成为“主流意见’,,从而使公众视其为多住意见而遵从和符合,往往这也是媒体有意识地控制和引导过程。
5. 议程设置理论给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带来了哪些新思路?
【答案】对于大众传播的影响研究而言,议程设置理论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