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安徽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337设计理论[专业硕士]之设计学概论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选择题
1. 后现代主义在设计界最有影响的组织是意大利成立于1980年的( )设计师集团。
A. 七人小组
B. 阿基米亚
C. 宙斯集团
D. 孟菲斯
【答案】D
【解析】孟菲斯是后现代主义设计界最有影响的设计组织,发起者是意大利设计师索德萨斯,反对一切固有观念,认为产品是一种自觉的信息载体,表现出极富个性的情趣和天真、滑稽、怪诞和离奇。
2. 设计的特征有( )、经济性、科技性、和艺术性等。
A. 文化性
B. 国际性
C. 民俗性
D. 社会性
【答案】A
【解析】在本质上,设计既是一种科技活动,又是一种经济活动,还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这构成了设计的三个基本特征:设计的科技性特征、设计的经济性特征、设计的艺术性特征。此外,设计的文化特征是实用性和艺术(美学)性综合效应和体现。
3. 设计批评有国际博览会( )两种特殊方式。
A. 国际博览会
B. 个体批评
C. 审查批评
D. 集团批评
【答案】D
【解析】设计批评有两种方式——国际博览会和集团批评,国际博览会的方式典型代表是1851年“水晶宫”博览会; 而集团批评的方式,则包括审查批评与集团购买。
4. 二战期间发展起来的( ),科学的考虑了人的舒适性和工作的效率。
A. 设计文化学
B. 人机工程学
C. 设计美学
D. 设计史学
【答案】B
【解析】人机工程学的显著特点是,在认真研究人、别要素的优良与否,而是将使用“物”的人和所设计的“环境三个要素本身特性的基础上,不单纯着眼于个以及人与“物”所共处的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这门学科是研究人在生产或操作过程中合理地、适度地劳动和用力的规律问题。
5. 设计批评者是指设计的欣赏者和( )。
A. 使用者
B. 爱好者
C. 经营者
D. 旁观者
【答案】A
【解析】设计批评的主体是指设计的欣赏者和使用者。批评主体的批评活动可以诉诸文字、语言,也可以体现为购买行为。
6. 包豪斯在魏玛时期执行的是( )。
A. 双轨制教学
B. 单轨制教学
C. 一对一式教学
D. 开放式教学
【答案】A
【解析】包豪斯分为三个阶段:魏玛时期、迪索时期、柏林时期。其中魏玛时期格罗皮乌斯任校长,提出“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的崇高理想,肩负起训练二十世纪设计家和建筑师的神圣使命。他广招贤能,聘任艺术家与手工匠师授课,形成艺术教育与手工制作相结合的双轨制新型教育制度。
7. 绿色设计(GreenDesign )的“3R ”设计原则是指:( )和Recyc1ing ,即“减少”、“回收”和“再生”的意思,也可简化为“少量化、再利用、资源再生”的“物尽所能三原则”。
A.Reform/Reduce
B.Reduce/Reuse
C.Reuse/Reform
D.Reform/Repair
【答案】B
【解析】绿色设计也称生态设计,环境设计(DesignforEnvironment ),环境意识设计。绿色设计的原则被公认为“3R ”的原则,即Reduce , Reuse , Recycle ,减少环境污染、减小能源消耗,产品和零部件的回收再生循环或者重新利用。
8. 按照( )的说法:“普通符号科学——它有各种名称:符号学(semiotics ,semiology )或语义学(semasiology ),这些术语来自希腊语的sema (符号)。”
A. 毕加索
B. 贡布里希
C. 索特萨斯
D. 莫里斯
【答案】B
【解析】贡布里希,英国艺术史家,艺术史、艺术心理学和艺术哲学领域的大师级人物,代表作品有《艺术的故事》等。
二、名词解释
9. 环境艺术设计
【答案】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新兴的设计学科,它所关注的是人类生活设施和空间的环境的艺术设计,其目的在于创造出符合人体科学需要、适应人各项活动要求、舒适宜人的空问环境。通过环境设计提高环境质量、创造理想的与自然共处互益的环境,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中心任务。优秀的环境设计能创造出一种既具有现代文化特征和品位,又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活居住环境,体现着人类对某种文化境界的体味和追求。
10.感官设计
【答案】感官设计是从人的感官特性出发,与人的感受相关,为适应和服务于人的感性特性的设计过程,其目的在于建立产品感官认识整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产品设计或再设计的合理方法。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设计进入感官层面,无疑使“为人的设计”真正进入新的发展层面。这一领域的开拓,体现出设计的深刻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11.包豪斯
【答案】包豪斯是1919年著名建筑设计师、设计理论家沃尔特·格罗佩斯在德国魏玛成立的一所设计学院,是世界第一所推行现代设计教育、有完整的设计教育宗旨和教学体系的学院。其设计思想包括主张艺术与设计的新统一、强调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认为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包豪斯于1933年关闭,14年间三次迁校,形成了三个小同的发展阶段,即魏玛时期、德绍时期、柏林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