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共四川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6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目录
2017年中共四川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6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强化模拟题(一).... 2
2017年中共四川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6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强化模拟题(二).... 9
2017年中共四川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6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强化模拟题(三).. 20
2017年中共四川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6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强化模拟题(四).. 29
2017年中共四川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6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强化模拟题(五).. 37
一、名词解释
1. 物质
【答案】物质指在人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有着无限多样的形态,无穷的变化发展,但归根结底都是客观实在的外在表现,都是物质的外在表现。
2. 社会的政治结构
【答案】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程等。前一个系列是实体因素,后一个系列则是规章与准则。由于政治结构建立在经济结构的基础之上,所以马克思又把政治结构称为政治的上层建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结构反映的是阶级或阶层的经济利益。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以政治活动为职业的只是少数政治家,而与政治活动有这样或那样联系的却是社会的全体成员。这就是政治的社会阶级(阶层)性和政治的社会普遍性原理。
3. 客体非对象化
【答案】客体非对象化,是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在生产实践中,主体一方面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输出改变着客体,同时也需要把一部分客体作为直接的生活资料加以消费,或者把物质工具作为自己身体器官的延长包括在主体的生命活动之中。这些都是客体向主体的渗透和转化,即客体主体化。实际上,人通过改造对象的活动消化精神产品,使之转化为主体意识的一部分,也是客体非对象化,即客体主体化的表现。
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答案】(1)含义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
(2)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其次,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再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相互渗透。
5. 自在世界
【答案】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这一概念包含着两重含义:
①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在人类社会产生前,客观的自然界早就独立地存在和发展着了,这是人类世界产生前的先在世界。
②自在世界又是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自然界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是无限的,永远存在着人类活动尚未达到的部分,即尚未被人化的部分,世界的这一部分仍然属于自在世界。
二、辨析题
6. 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自然而然地也就解决了。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主要矛盾在事物中居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的,它规定和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因此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这是解决矛盾的关键。主要矛盾解决了就为次要矛盾的解决创造良好的条件,有利于次要矛盾的解决,但不等于次要矛盾也就解决了。
7. 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的。
【答案】该观点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
运动就其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它标志事物变动不居的动态过程。
物质与运动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
8. 只有正确的思想意识才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客观存在决定思想意识,思想意识依赖于客观存在。思想意识只不过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映象。因此,思想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正确的思想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思想意识也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只不过它是对客观存在的一种歪曲反映。
9. “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1)它的基本前提是错误的。它是以人性自私论为前提的。这既不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事实和现实情况,又背离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2)它割裂了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坚持两者的统一,把其作为评价人的行为的是非、善恶的依据。在这一观点中,主观是人的动机,客观是人们的行为效果。诚然,主观为自己有时也能给别人带来好处,但并不总能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特别是当自己与他人发生矛盾时,坚持以为自己作为出发点的人,往往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损害别人和社会的利益。
(3)它也背离了集体主义道德原则。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统一。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为特征。而此观点却把自我存在的价值即自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为私欲而斗争作为个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0.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的反映。是直接的感性经验。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它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但是它的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入、全面地反映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三、论述题
11.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找们应该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
【答案】(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任何真理的两重属性或两个方面,它们是相互对立的。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只能是对无限发展的世界的某些部分、某些方面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 是对世界的某些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又是辩证统一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 真理是一个由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的发展过程。
(2)这一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地反映了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绝对性,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 但它并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仍需要在实践中发展,具有相对性,因此,必须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要反对教条主义,又要反对“过时’,、“无用”论。
12.以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为指导,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
【答案】(1)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它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 ①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②人口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续作用,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
(2)我国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一段时间内增长过快,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比例严惩失调,从而导致了人口生产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3)必须采取适当措施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
①要自觉地、有计划地对人口生产实行调节和控制,降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增长率;
②要提高人口质量,提倡优生优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