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贵州民族大学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813社会学研究方法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基本概念
1. 文献回顾
【答案】文献回顾也称为文献考察或文献评论,指的是对到目前为止的、与某一研究问题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或者说,就是一个系统地识别、寻找、考察和总结那些与我们的研究有关的文献的过程。文献回顾是社会研究过程中前期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尽管它对于研究的各个部分都将提供有益的信息,但它特别与研究课题的选择密切相关。
2. 古典实验设计
【答案】经典实验设计又称古典实验设计,或双组前后测模式,是指最基本同时也是最为标准的实验设计。其包含了实验设计的全部要素: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自变量(实验刺激)、因变量,以及随机指派。经典实验设计的实施步骤包括:①随机指派实验对象到实验组和控制组; ②对两个组的对象同时进行第一次测量,即前测; ③对实验组给予实验刺激,但不对控制组实施这种刺激; ④对两个组的对象同时进行第二次测量,即后测; ⑤比较和分析两个组前后两次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别,得出实验刺激的影响。
3. 折半信度
【答案】将研究对象在一次测量中所得的结果,按测量项目的单双号分为两组,计算这两组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这种相关系数就叫做折半信度。折半信度与复本信度的情况类似,它要求前后两个部分的项目的确是在测量同一个事物或概念。一旦二者所测量的并不是同一个事物或概念,那么,研究者就无法用它来评价测量的信度了。
4. 抽样单位
【答案】抽样单位就是一次直接的抽样所使用的基本单位。抽样单位与构成总体的元素有时是相同的,有时又是不同的。
比如,单个的大学生既是构成某省12.8万名大学生这一总体的元素,又是从总体中一次直接抽出1000名大学生的样本时所用的抽样单位; 但是,当从这一总体中一次直接抽出40个班级,而以这40个班级中的全部学生(假定正好1000名)作为样本时,抽样单位(班级)与构成总体的元素(学生)就不是一样的了。
5. 封面信
【答案】封面信是一封致被调查者的短信。它的作用在于向被调查者介绍和说明调查的目的、
调查单位或调查者的身份、调查的大概内容、调查对象的选取方法和对结果保密的措施等。封面信的语言要简明、中肯,篇幅宜短不宜长,短短两三百字最好。
在封面信中,应该说明的内容有:
(1)调查者的身份;
(2)调查的大致内容;
(3)调查的主要目的;
(4)调查对象的选取方法和对调查结果保密的措施。
二、思考与实践
6. 举例简述理论检验的步骤。
【答案】理论检验过程是指以理论为起点,通过演绎推理,作出预言或预测,并通过对实际事物的观察来检验预言的正确性。
举例分析理论检验的步骤
(1)详细说明待检验的理论。例如,“由于流动和熟练劳动力的需要,工业化是扩大式家庭减少和核心家庭增加的主要原因。”
(2)由理论导出(演绎出)一组概念化的命题。比如,根据上述理论,可以逻辑地导出下列一组命题:
第一,一个国家越工业化,其家庭结构就越倾向于核心家庭化;
第二,在任何国家中,农村地区扩大式家庭结构的特征强于工业化的城市地区;
第二,因工作而迁移的人,比那些没有迁移的人,与扩大式家庭的联系更弱。
(3)用可检验的命题形式即假设的形式重述概念化命题。这一步即是将命题“操作化”为假设。如前所述,假设是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这些变量是经验可测的。理论检验的这一步包括操作化的全部任务,即决定如何把抽象的概念“翻译成”具体的、可直接观察的事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可检验的词句重述这些命题,我们也才能清楚地知道需要观察什么。例如,将“工业化”操作化为“汽车产量”、“每百户电话拥有量”等等。
(4)收集有关的资料。即根据操作化以后的命题,采用调查、实验、观察或访问的方法,收集所需的资料。比如,对于上述假设,我们就可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
(5)分析资料。即看有多少证据支持可检验的命题,有多少证据支持概念化的命题,又有多少证据支持原来的理论。
(6)评价理论。研究结果完全支持原始理论的情况很少,研究结果通常是含糊的和冲突的。理论在某些方面得到支持,而在另一些方面却没有得到。正是这些含糊和冲突促使我们去思考、修正和发展我们原来的理论,从而不断取得进步。当我们企图理解这些与原始理论不一致的事物时,我们实际上又一次开始了理论建构的工作。即我们从已取得的观察中重新概括出与原始理论不同的新的理论(即修正的理论)。而要确认这种修正的理论,同样需要接受严格的检验。
7. 什么是假设? 它有哪些来源和陈述方式?
【答案】(1)定义:
假设是一种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或者说是一种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
(2)来源:
①假设可由理论演绎得到。例如:由“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理性的”这一公理,可提出“人的犯罪行为是受环境影响的”这一假设。
②假设也可由经验观察得到; 例如,当观察到许多科学家或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时,就可能提出“智力越高越不幸”的假设。提出假设之后,就可以进行具体的调查研究来证明它的真伪。
(3)陈述方式:
,即Y 是x 的函数,它是说明若x 发生变化,则Y 也①函数式陈述,其基本形式是:Y=f(x )
随之发生变化,反之亦然。这种方式在自然科学中很常见。
②条件式陈述,即“如果x ,则Y ”这里,x 称为先决条件,Y 称为后果,这种方式常常说明两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但有时也只表示相关关系。
③差异式陈述,其基本形式是“A 组与B 组在变量x 上无(或有)差异。”
在社会研究中,一般多使用后两种陈述方式。
8. 举例说明挑选调查员时应考虑的一般条件和特殊条件。
【答案】(1)挑选调查员的一般条件
一般条件是对调查员的一些基本要求,最主要的有四个方面:
①诚实与认真。诚实是指不弄虚作假,要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对待调查的结果。认真则是要求不马虎、不敷衍。
②兴趣与能力。调查工作本身并不一定使每位调查员都感到有趣,重要的是调查员要培养自己对调查工作的兴趣,如果不培养一定的兴趣,完全被动消极地去干,效果往往不好。无论是观察能力、辨别能力,还是交往能力,都是一个优秀调查员所不可缺少的。
③勤奋负责。调查工作的艰苦性,要求调查员具有不怕困难、不怕吃苦的精神,以及努力完成调查任务的高度责任心。
④谦虚耐心。这是对调查员工作态度的要求。谦虚体现在尊重被访者,耐心则体现为在访问中要耐心听完被访者的回答,即便他说得不恰当。同时也要耐心向被访者解释问题的含义,不能表现出不耐烦的态度来。
(2)挑选调查员的特殊条件
①主要是依据研究的主题、社区的性质、被访对象的特点来考虑的。比如从研究主题来考虑,调查有关政治、经济问题时,应选择男性调查员为主,而在调查婚姻、家庭问题时则选择女性调查员更合适。又如从被访者的特点来考虑,当被访者为青年时,应尽量选择青年调查员; 而当被访对象主要为年龄较高、资历较深、影响力较大的人时,则应选择年龄较大的调查员。这意味着,所选的调查员在年龄、职业、社会地位等背景条件上与被访者越接近越好。
②除了性别、年龄和地区几个方面外,教育程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一般来说,教育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