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基于区域创新参量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测度及审计体系研究

关键词:审计;环境审计;可持续发展评价;创新

  摘要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保持了持续的高速增长,短时内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在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状况和环境保护等领域也面临一些严重的问题,影响了发展的质量,增加了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在城市层面,发展质量和可持续问题尤其突出,一方面,城市是环境、社会、经济问题集中发生的区域,另一方面,我国当前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之中,全国一半以上的人口都生活在城市中。城市发展对于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得到了高度重视。我国政府早在1994年就确立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成功实施,意义十分重大。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主张面向未来,全面、均衡地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发展要素。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的评价,能够了解发展的现状,发现发展中的问题,谋求未来更好的发展。政府审计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监督机制,在经济监督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保证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审计工作的发展,以绩效审计为主要工作方式的环境审计已经成为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伴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不断实现发展的要求,环境审计逐渐向可持续发展审计领域延伸,对可持续发展相关内容的审计普遍开展。在我国,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的考察评价是审计问责、促进良治的重要工作内容,但审计的开展仍处于零散、孤立的状态,方法也还处在探索、试验的阶段,急需丰富和拓展。

为开展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审计评价,必须建立合理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框架体系。本文在前人可持续发展相关评价模型和指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压力-状态-反应框架,参考绩效审计的有关原则和理论,重点考虑技术创新要素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立足于发现问题,前瞻未来,设计了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将区域创新作为独立的可持续发展评价内容,与经济、社会、环境要素并列。然后,建立包括区域创新产出指标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全国106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开展了审计实证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一些具有创新价值的发现:

首先,研究证实城市创新活动产出水平是决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与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状况都有密切的关联关系。作者认为,区域创新参量的加入有助

于更加科学地说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趋势, 特别是了解城市发展的方式。在面临艰巨的转变发展方式任务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将创新要素与经济、社会和环境要素并列为同等重要性的可持续发展评价要素将是有特殊意义的选择。

第二、实证研究中发现城市的综合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与城市环境压力呈反相关关系。同时,应用各类经济综合产出、社会综合水平、技术创新指标来研究典型城市地区发展对环境的压力的影响,可以看出,水资源劣化与经济综合产出密切相关,且与社会人口水平也有正向相关关系。最为突出的是,以专利指标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指标总是与水资源劣化水平,也与水资源治理水平成反向关系。因此,本研究认为,区域技术创新指标可以作为一个环保压力指标的逆向观测参数。

第三、作者提出将来在建立区域可持续发展审计体系时,应加入区域创新产出指标。首先利用创新指标与水资源指标间的反向关系,在环境审计中的参考指标体系中纳入创新指标,作为判断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力依据。同时,利用创新产出与环境保护压力指标之间的反向相关关系,加强指标相互验证,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此外,创新指标自身能够体现出城市发展的动力和发展方式特点,使审计人员能够据此分析城市未来发展趋势,提高审计结果的前瞻性。

第四,作者讨论并比较了关注发展水平上限和关注发展水平下限两种城市发展评价方法,指出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审计评价中应注意通过关注发展水平下限的方法开展可持续发展评价。如果运用得当,这种方法更能够更好地关注各项发展要素之间的均衡性,促进实施问题导向的评价方法,也对扭转当前发展方式中过度关注GDP增长的趋势有所帮助。

最后,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基于区域创新参量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审计模型(RIPBUS Audit Model), 特别突出技术创新要素,以期为在审计实务中运用有关模型开展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审计服务。通过审计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而服务于促进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