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801中外哲学史(不含现代部分)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皮罗主义的悬搁

【答案】皮罗主义的悬搁是指皮罗主义主张的认识事物的态度,即哲学的目的是获得安宁,而安宁由悬而不决、不作判断而来。“悬搁”是中止的意思,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由于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皮罗主张悬搁对事物的判断。皮罗声称,事物同样是没有差别的、不可测定的、不可判别的,因此我们的感觉和意见都不能告诉我们真理或错误。所以我们应该无意见、不介入、不动摇,对任何一个东西都说它既不是也不非,既同为是和非,又不同为是和非。真正采取这种态度的结果首先是沉默,然后是没有任何烦恼。

2. 德漠克利特的“原子”

【答案】德漠克利特的“原子”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后单位。“原子”原意是“不可分割”的东西。他的原子具有如下特点:①内部充实的、不可分和不可入的基本粒子,原子虽然是构成一切具体事物的最后单位,但原子本身却是不可感知的; ②数量无限,性质相同,相互之间只有形状、次序和位置方面的差别; ③在虚空中作直线运动,由于方向不同而相互碰撞,形成漩涡运动并构成万物,受因果必然性决定; ④不生不灭的本原,万物的产生与毁灭是原子的聚散。他的原子论被人们称作是“打碎了的巴门尼德的存在”。

3. 费希特的知识学

【答案】费希特的知识学是指“科学的科学”、“知识的知识”。它关注的是事实的依据和知识的可能性。费希特认为先验哲学必须以第一原则为全部体系的出发点和基础。一切区分都能从第一原则中推出来。他把哲学中第一原则的是非问题归结于人的性格的高低差别,这表现了他以实践理性为根本主张。他的知识学分为三个部分:①理论哲学,它的对象是自然界整体; ②实践哲学,它的对象是伦理道德; ③关于公设的哲学研究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它包含以自然权利学说为特点的政治哲学、以未来为目标的奋斗哲学和以理性宗教为导向的宗教哲学。

4. 先天综合判断

【答案】“先天综合判断”是康德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其来源是体漠关于综合命题和分析命题的区分。这一概念是为了解决经验知识所具有的普遍必然性问题而提出的,是对唯理论和经验论两种知识论的综合。一切认识都基于判断,康德把判断分为三种类型:先天分析判断、后天综合判断和先天综合判断,而只有先天综合判断既能扩展我们的知识又具有普遍必然性,它才是可靠

的科学知识的根据。先天综合判断又可分为数学命题、自然科学的命题、形而上学的命题三类。为了把形而上学改造为未来的科学的形而上学,因此也必须先天综合判断作为基础,它将为人类的知识和一切理性活动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简答题

5. 简述贝克莱对“物质”实体的批判。

【答案】贝克莱从他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观点出发,否定洛克设定“实体”概念的理由,不承认物质实体的存在,从而得出了“物质是虚无”的结论。贝克莱对物质实体的批判的起点是洛克关于物质实体的观点,洛克虽承认物质实体的存在,但他认为这一概念中有不确定的、假设的因素。贝克莱抓住了洛克观点中不彻底的成分,对洛克怀疑实体存在的理由进行夸大。贝克莱对物质实体的批判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贝克莱对观念的批判

贝克莱和洛克都承认人类知识的对象是观念。洛克认为,感觉作为心灵的印记、摹本,至少必须反映外物的一部分性质,与外物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而贝克莱则说,观念只能与观念相似,而不能与别的东西相似。进而论证说,假设那些为观念所描绘或代表的原本或外物,本身可以被感知,则正说明了我的观念的胜利,如果它们小能被感知,那么我们说颜色与某种小可见的东西相似,硬和软与某种不可触知的东西相似,这种说法就是无意义的。当洛克谈及观念与外物之间的“相似”时,他不是在进行比较,而是提出假设。贝克莱指出了这一假设成分,在认识论中切断了观念与外物的联系。

(2)贝克莱对洛克两种性的质的观念的批判

①洛克区分了两种性的质的观念,认为第一性的质的观念与外物的性质相似。贝克莱则认为广延、形状和运动仅仅是些存在于心中的观念,一个观念只能与观念相似,不论是它们还是它们的原形,都不能存在于一个不能感知的实体之中。贝克莱还认为事物性质不可分割,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是同时被感知的对象。

②不但第二性的质是相对的,第一性的质也是相对的,事物的广延、大小、运动、数目和冷暖、软硬、明暗一样随感知者的状态而变化。

③贝克莱质问道,既然那些足以证明颜色和滋味只能在心中存在的论据,同样可以证明广延、形状和运动也只能在心中存在,有什么理由说第二性的质只能在心中存在,而第一性的质却在心外存在呢?

(3)贝克莱对洛克抽象概念的批判

①物质实体无自身存在的理由。

洛克承认物质实体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各种可感性质都必须有一个不可感的支撑点,因此,必须假定作为支撑点的实体的存在。贝克莱说,有广延和能运动的实体存在于心外的主张,依靠的是传统的抽象观念学说。他所谓的抽象学说指把可感物的被感知的性质从事物的存在中抽象出来,让“存在”成为不可感的支撑点。他认为物质实体除了声音附加一个一般的存在观念并

连带一个它支持偶性的概念外,没有任何意义。

②否认抽象概念的存在。

贝克莱站在彻底的或极端唯名论的立场上,否认抽象概念或共相的存在。他说,抽象作用只适用于可以被感知的存在,即观念,而不能设定不可感的存在; 抽象只能从己知的东西出发,把一观念与另一观念分离开来,而不能设定观念以外的未知的东西。贝克莱反对抽象学说的用意是反对把事物的可感性质与事物的存在分开,把存在限制在可感的对象范围之内。贝克莱认为即使有物质实体存在于心灵之外,我们也不能知道它。(4)贝克莱对物质是感觉的外部原因的批判

洛克还认为,感觉必须有一个外在的原因,才能说明观念的来源,但他又认为观念有双重来源,心灵和外物一样也是观念的来源。贝克莱说,假定物质实体的存在并不能解释我们观念的产生。设立一个外在原因,但又不知道原因为何产生结果,那么外物如何产生观念,所以这一假设是不充分的。如果不假设这一原因,而只假设一个有智慧的东西,我们仍能说明观念的产生,我们仍能拥有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观念,那么这一假设就是没有必要的。贝克莱的结论是,假定物质是感觉的外部原因既无必要,又无用处。

总之,物质实体既无自身存在的理由,也无成为观念原因的理由。如果外物存在,则我们不可能知道,假如它不存在,也不妨碍我们相信现在所有的观念。贝克莱说:“你既不能说出你相信它存在的任何理由,义不能指出假设它存在它又会有什么用处。”这样贝克莱就取消了物质实体的存在。

6. 分析“人是万物的尺度”命题。

【答案】“人是万物的尺度”由普罗泰戈拉提出,是哲学上影响深远的著名命题。

(1)概述“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指事物是对每个人所呈现的样子,事物是每个人所感知的样子。

(2)内容“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人”主要是指单个的人,也可以指一类人。普罗泰戈拉认为衡量事物的尺度是单个人的个体感觉。

(3)评价

“人是万物的尺度”命题带有明显的主观主义、感觉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反对“神是万物尺度”的神话传统和人是自然产物的自然哲学传统,把神、物、人的关系颠倒过来,使人成为衡量存在的标准、主宰万物的力量,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典型命题,对于破除外在的限制与束缚,启发人们重视自身价值,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7. 简述康德是如何对判断进行分类的。

【答案】康德对判断的分类是建立在体漠的基础之上的。

(1)休谟对判断的划分休谟对综合与分析命题作出了区分,并认为分析和综合命题的区分是必然和偶然真理,是先天和后天命题的区分。

①分析命题又称先天命题,其谓词包含在主词之中,主词和谓词之间有着逻辑上的蕴涵关系,分析命题是必然命题。其真假取决于词义之间的蕴涵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