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研究院802经济学综合之政治经济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谈谈资本经营的特点及主要的资本经营方式。
【答案】(1)资本经营的特点
资本经营的特点可以通过与一般生产经营领域中的资本运动相比较看出:
①资本经营的内容和对象的差异。一般企业经营所关注的是向市场提供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种类、数量、质量等等:资本经营一般不注重资本的物质内容,而主要着眼于价值化、证券化的资本。
②资本经营的方式的差异。一般企业经营,主要使用的手段是技术进步、产品创新、提高效率和市场推广等; 资本经营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资本的结构调整、资本置换、资本交易、资本扩张与收缩等方式来优化资本。
③资本经营的市场的差异。与依托商品或劳务市场的一般企业经营不同,资本经营除企业内部的资本结构调整外,主要依托资本市场、产权市场来开展企业购并、股权转让和长期融资,此外也涉及外汇、期货、黄金市场的交易行为。
④资本经营的收益和风险较大。一般企业的商品与服务经营,固然可以有一定收益和风险的并存,但其波动幅度一般较为和缓,盈亏的升降过程持续时间较长; 但资本经营在可能获得高收益的同时,也带来高风险,在短期内有可能使收益发生大幅度的迅速升跌。
所以,与一般商品和服务经营相比,资本经营还更多依赖产权主体的明确、要素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的存在,还要有一批有运筹资本的能力的、敢于冒险且善于规避风险的、有创新精神和活力的资本经营者。
(2)资本经营的方式
①利用证券市场或其他形式的产权交易市场进行资产的收购、出售、购并、托管、租赁等,包括投资性买进卖出股权等形式。通过股权交易,资本所有者可以调整其资本在不同产业或不同公司中的比例,对某一部门或企业实行增持或减持股份。此外,通过可转换债券等的发行和债转股等方式的实行,可以改变公司的负债率等。涉及企业整体买卖时,也可以采取拍卖、协议交易等方式; 有的可以采取托管形式。在租赁方式中,企业可以采用把固定资产先出售给租赁公司,尔后再返租的办法来用活资本; 也可直接向租赁公司租用资产或用资产抵押方式进行融资租赁等。
②利用金融市场进行投机性交易。如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动及其趋势,通过买卖证券、外汇、期货等赚取差价,使资本价值直接得到增加; 或者着眼于虚拟资本的扩张,通过投机性交易,设法提高公司的市场价值(股票市值),也有利于提高公司的市场地位。
③对资产存量或所积累的资产增量进行调整,用以改变资本的使用价值的物质形态,以改变
投资规模、方向与结构。在这点上,体现了资本经营与商品、市场的经营的直接结合。
④无形资产经营。对于拥有专利权、企业品牌和商标权、技术诀窍和秘密等无形资产所有权的所有者,可以通过协议转让、拍卖所有权或使用权,或运用特许经营等方式转让使用权,实现无形资产价值的增殖。
⑤风险投资,是资本经营的一种特殊类型。风险投资就是将资本投向蕴含高风险、高收益和高成长可能性的中小型高技术企业或项目,并以‘定方式介入该企业或项目的管理和运行,在取得成功后既获得资本的高额增殖又实现资本回收的投资行为。
2. 如何理解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存在的物质基础?
【答案】(1)固定资本更新
所谓固定资本的更新,是指用新的先进的固定资本去替换旧的落后的固定资本。大规模的固定资本的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存在的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所以能以周期性的方式进行,原因在于再生产周期中存在着推动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这个物质基础就是固定资本的更新。
(2)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存在的物质基础
固定资本更新之所以能够成为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暂时摆脱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阶段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当经济进入停滞阶段,出于竞争的需要,资本家开始了新一轮投资,对原有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并大量增加新的技术含量更高的技术设备。大规模的投资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从而使生产摆脱危机。但是,随着经济的复苏,投资以加速的方式进行,把经济迅速推向繁荣的极限,从而为下一次经济的全面失衡创造了条件。
②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在推动了生产增长的同时,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大规模的技术更新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更进一步的层次上激化创造了条件,这表现在:一方面,新的、效率更高的技术设备的采用,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 另一方面,日益提高的资本有机构成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或绝对减少,这又进一步推动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从而使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进一步减少。这两方面因素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趋尖锐化,并孕育着下一次危机的到来。
3. 为什么说“相对人日过剩”和“平均利润率下降”是资本积累的两大社会经济后果?
【答案】(1)“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积累的社会经济后果,这主要是因为:
①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社会总资本中不变部分和可变部分的比例会发生变化,可变资本部分相对减少,不变资本部分相对增加。因为对劳动的需求不是由总资本的大小决定的,而是由总资本中可变部分的大小决定的。所以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它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按比例地减少。对劳动的需求,同资本量相比相对地减少,并且随着总资本量的增长以递减的速度减少。因而,出现了相对过剩人口。
②在现实经济运行过程中,相对人口过剩规律并不是以简单的机械的方式赤裸裸地表现出来的,而是随着资本积累运动而周期性地变化,并分布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中。相对过剩人口的出现与部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绝对量和相对比例的变化相联系。
③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构成了劳动力市场和剩余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机制和条件。
第一,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是繁荣、危机、萧条和复苏等阶段组成的周期性的波动过程,资本增殖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而在不断发生变化,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起到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
第二,过剩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它绝对地隶属于资本,不仅可以随时为资本增殖的需要提供劳动力资源,而且通过劳动市场的竞争,对工人的就业和工资水平的形成施加压力,从而把劳动力市场的作用范围限制在符合资本增殖需要的界限之内。
(2)“平均利润率下降”是资本积累的社会经济后果,原因主要是:
①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不断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这必然会导致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由于可变资本相对下降,而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所生产的,所以剩余价值下降,平均利润率下降。
②平均利润的下降趋势并小排斥利润总量的绝对增加。一方面,这是因为在有机构成提高的同时存在着其他一些起反作用的因素阻碍着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如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工资被压到劳动力价值以下、不变资本各要素变得便宜、相对人口过剩、对外贸易等等; 另一方一面,为了抵消利润率下降造成的损失,资本家只得提高积累率,增大积累量,从而使总资本急剧地增大,结果使得利润率下降的同时利润总量却增加了。
③利润率下降不断加剧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
首先,利润率下降的规律表现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实现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剩余价值的生产条件只受社会生产力的限制,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张的内在冲动; 另一方面,剩余价值的实现条件却受不同部门的比例和社会消费力的限制。这两个方面不仅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开的,而且在概念上也是分开的,因此两者出现了矛盾。
其次,平均利润下降规律还表现为生产的扩大和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资本总量的增加,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促使平均利润率下降,另一方面,由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造成的剥削程度的提高又有助于阻碍平均利润率的下降。由于剥削程度的提高有不可逾越的限制,因而,平均利润率的下降是总的趋势。利润率的下降促使资本家更多地进行积累,增加资本总量,以达到增加利润总量的目的。而在现有资本量一定的条件下,资本积累量的增加主要取决于相对剩余价值和由此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是,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又必然会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从而促使平均利润率下降。资本主义生产所要达到日的即价值增殖同实现这个目的所要达到的手段即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第三,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过程中还引起人口过剩时的资本过剩。所谓资本过剩,实质上总是指那种利润率的下降不会由利润量的增加得到补偿的资本的,而且由于资本通常以商品的形式出现,资本过剩包含商品过剩,于是大量资本闲置,生产被破坏。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