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976人文地理学之经济地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供给范围上限
【答案】供给范围上限是指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
2. 技术创新
【答案】技术创新是技术发展中的突破,是技术领域发生的根本性的、对技术本身和经济活动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技术创新的主要表现是:发现新的可用资源,创造新的生产工艺,发明新的生产方法,产生新的经营管理思想及相应的操作方法等。
3. 中心地
【答案】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中心地可以是一个城市,也可以是一个镇或大的居民聚集点,也可以是一个商业或服务业的中心。
4. 交通网的连接度
【答案】交通网的连接度是指交通网的发达程度,常用贝塔指数表示。贝塔指数为交通网中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贝塔指数越大,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好,交通越便捷,贝塔指数越小,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差,交通越不方便。
5. 新产业区
【答案】新产业区是指面向国内、国际市场的中小型企业在一定地理区域内集聚而成的,以本地结网和根植性为特征的既竞争又合作的中小型企业的综合体。
6. 物流业
【答案】物流业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物流业是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根据实际需要实施有机结合的活动的集合。具有复合型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
7. 区域经济增长
【答案】区域经济增长就是区域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大,即区域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不断增长。这里,经济总量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指标来衡量,包
括总量指标和人均指标。它体现了一个区域经济实力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的变化。所以,区域经济增长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8. 特殊因子
【答案】特殊因子是与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如空气湿度等。它可使相关工业企业选择特定区位。
9. 高新技术产业
【答案】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它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这种产业所拥有的关键技术往往开发难度很大,但一旦开发成功,就具有高于一般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0.核心—边缘理论
【答案】核心—边缘理论是由霍伍德和博伊斯提出的。他们认为,中心商业区的空间结构由两部分组成,即核心区和边缘部、核心部具有高度的土地利用、空间垂直发展、白天人口集中和特殊职能布局的特点。边缘部土地面积相对广人、土地利用密度不高。
11.经济活动区位
【答案】经济活动区位作为人类活动区位一个主要方面,在地理空间之中存在,同时地理空间也通过经济活动区位而发生作用。经济活动区位研究在于解释经济现象的空间现象,把握经济活动的地域结构,从而形成其作为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地理空间是有限的,尽管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扩大了经济活动的空间,但空间的有限性并没有改变。同时,“一个场所一个区位”的空间特征,产生了围绕经济活动的区位竞争。
12.区位指向
【答案】区位指向是指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经济活动各要素在区域内分布的不平衡性,以及不同经济活动对各要素的依赖强弱不同,因而产生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从而使其它的经济活动、各要素向这一区位集中,导致区域空间结构的产生和发展。
二、简答题
13.以日本综合商社公司为例,简要说明贸易公司对本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
【答案】(1)贸易公司对本国的影响
日本综合商社在日本经济发展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对日本海外直接投资产生了重要影响。综合商社由三菱、三井、伊藤忠、丸红、住友、日商岩社六个庞大的商业金融和工业公司组成,它们控制着全球许多的附属公司和成千上万个相关公司。
(2)贸易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该公司在世界上建立了全球市场和全球经济信息系统,该系统不但有助于日本贸易的发展,而且还能使日本公司向海外投资成为可能。日本制造公司旱期对海外的投资贸易都是由综合商社来组织的,其具体作用是商务贸易中介、金融中介、信息收集、复杂商务体系的组织和协调等。
14.什么是库兹涅茨法则?
【答案】库兹涅茨在配第一克拉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各国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结构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新的认识,因而被后人称之为库兹涅茨法则。基本内容如下:
(1)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2)工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它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3)服务部门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然而,它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15.简述汽车工业空间组织变化的特点,联系广州汽车工业发展。
【答案】汽车工业空间组织变化的特点,可分为五个阶段:
(1)初始分散生产阶段
在该阶段里,由于采用手工艺生产方式为主,零部件生产非标准化,汽车生产厂往往兼具组装和零部件生产的功能。独立的零部件生产商也需要接近组装厂,以利于及时改进、修改零部件。这个时期汽车工业空间分布特征是在特定区域内的分散,而且组装与零部件制造结合在一起。
(2)大规模生产方式初期的高度集中阶段
该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和可互换性、生产过程的科学分解和操作低技能化以及流水线组装。同时,由于采用标准化生产,组装和零部件生产可以彻底分离,使组装厂的区位选择有了灵活性。在大规模生产方式采用的初期,汽车组装生产出现了短期的高度空间集中的特征。
(3)“核心—边缘”式分散阶段
由于汽车组装具有典型的市场区位倾向(零部件的体积小于整车),随着其他地区和海外需求量的迅速增长,建立区域性及海外组装分厂成为采用了大规模生产方式的汽车生产商扩张的主要策略。
(4)网络化分散阶段
由于汽车需求减缓而生产能力过剩,特别是日本汽车进入世界市场的冲击,汽车工业的竞争不断加剧。零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经济以及劳动力成本变成竞争的重要因素。伴随这一变化,汽车工业空间组织进入了新的分散化阶段,即网络化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零部件生产在全球范围内的分散化。
(5)网络化聚集阶段
汽车工业生产的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各大汽车生产国之间的相互渗透以及它们在南美、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