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赣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843中国古代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太初历》

【答案】《太初历》是指汉武帝太初元年编撰的历法,也是我国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历法。

,以十月为岁首。但《颛顼历》并不精确,到汉武帝时己出现了西汉前,一直沿用秦的《颛顼历》

“朔晦月见,弦望满亏”的错乱现象。于是他令司马迁、邓平等在《颛顼历》的基础上作《太初

,以正月为岁首,采用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在无中气的月份,插入闰月,调整了太阳周历》

天与阴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使朔望晦弦较为正确,是我国历法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2. 宣王中兴

,厉王死【答案】宣王中兴是指西周宣王统治时期出现的中兴局面。共和十四年(前828年)

于氦,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宣王任用召穆公、周定公、尹吉甫等大臣,首先整顿内政,安定社会秩序,进而对周边的民族展开斗争。自西周中叶以来,西北地区的戎、狄、脸貌诸族逐渐强盛,而地理位置上临近西周王豁,故已成为周室的主要威胁。宣王多次对上述诸侯进行征伐,俘获甚众; 同时对东南淮夷、南方楚国作战,也数次获胜。为巩固战果,宣王还续行分封,在邻地边区又建立了一批诸侯国。在内政方面,宣王广开言路,积极听取下属的意见,使王道已衰落的周朝王室得到一时的复兴,其在位46年,到后期国势又走向衰退。

3. 北魏孝文帝

【答案】北魏孝文帝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王朝的第六位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为元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471~499在位,即位时仅5岁,490年亲政。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495年(太和十九年)从平城迁都洛阳; 后改鲜卑姓氏为汉姓,藉以改变鲜卑风俗、语言、服饰; 鼓励鲜卑和汉族通婚; 评定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 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孝文帝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4. 安史之乱

【答案】安史之乱是唐代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一场政治叛乱,又称天宝之乱。755年12月16日爆发,763年2月17日平息,历时七年零一个月,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最终由三代皇帝平定,因唐玄宗晚年不管朝政所致。它是地方割据势力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战争,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但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

等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唐朝再无中兴之日,变得平庸,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5. 共和行政

【答案】共和行政又称周召共和,是指西周国人暴动后出现的过渡性政权形式。西周中期以

后,周王朝逐渐趋于衰落。至周厉王,由于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于公元前841年,发生了

,周厉王被逐,朝政由召公、周公共管,史称“共和行政”“国人暴动”。又厉王出逃后,由共国

(今河南辉县)一位名叫“和”的国君(即共伯和)代行王政,故叫“共和行政”。十四年后,厉王在鼠去世,太子静即位,是为宣王,共和行政结束。从共和行政开始,中国的历史有了确切的纪年,是中国历史得以保证延续性的重要开端。

6. 南北面官

【答案】南北面官是辽时期设置的一项政治制度,具体内容为:北面官(官署设于皇帝牙帐之北)与南面官(设于牙帐南)。北、南面官的最高机构均称枢密院,相当于全国宰相机构。北枢密院以下北面官制,大量保存契丹部落旧制,兼采突厥、回纥以至汉族政权职名,包括北、南府宰相、北、南院大王、大惕隐司(管皇族事务)、大国舅司(管后族事务)、夷离毕院(管司法)、大林牙院(管起草文书)、敌烈麻都司(管礼仪)等。南枢密院以下南面官制,则设有中书省、御史台、大理寺、翰林院等汉地传统机构。

7. 瓦岗军

【答案】瓦岗军是指隋末三大农民起义军之一,也是战斗力最强的队伍,由翟让领导起义,以瓦岗寨为根据地,故名。不久后,同郡的王伯当、单雄信、徐世绩纷纷加入。大业十二年,李密参加瓦岗军,势力大振。翌年,攻下兴洛仓和回洛仓,开仓贩粮,受到农民的拥护,队伍迅速扩大。不久李密取得了领导权,称魏公,年号永平。后李密杀翟让,导致瓦岗军的内部分裂。武德元年被王世充打败。李密率部降唐,瓦岗军不复存在。

8. 法相宗

【答案】法相宗是指隋唐时期佛教的重要宗派。广义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识宗等以分别判决诸法性相为教义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识宗,或以之为唯识宗之代称。由玄奘创立于贞观

,故名“法相宗”年问,其核心思想是“穷究万法之性相”。以其论证“万法唯识”、“心外无法”

,为宗旨,故又称“唯识宗”。它崇奉的主要佛经是《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和《唯识二十论》

主张宇宙万物皆由“识”幻化而成。

9. 大运河

【答案】大运河是指隋代开凿的水利工程,也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分三段。中段包括通济渠与邢沟。通济渠北起洛阳,东南入淮水。邢沟北起淮水南岸之山阳,南达江都入长江。南段名江南河,北起长南岸之京口,南通余杭。北段名永济渠,南起洛阳,北通琢郡。它分段开凿,历时五年,全长两千余公里。其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对东方和南方的统治,同时也是为了从南方槽运粮食和便利对东北用兵。大运河对中国南北的经济、文化

交流和巩固国家的统一都起了巨大的作用。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0.《洛阳伽蓝记》

【答案】《洛阳伽蓝记》是记述北魏洛阳城内外伽蓝(佛寺)盛景及豪门权贵、僧侣地主之骄奢的书籍。该书共5卷,由杨街之撰写,内容涉及政治、人物、地理、传闻、风俗、艺术、苑囿建筑等,并记述了当时繁盛的商业、贸易及外商活动情况,载有尔朱荣之乱。该书所引用的《宋云家记》是研究中西交通史重要资料。后世的注本颇多,以清代吴若准集证校本为佳,近人周祖漠、范祥雍均有校注本,考证颇精详。

二、简答题

11.简述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答案】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有:

(1)继续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①推恩令

汉武帝于公元前127年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在王国范围再行分封为侯国。

②左官律

,规定凡在诸侯王国任官者,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并不得进入中汉武帝推行“左官律”

央任职。

③“附益法”

严禁封国的官吏与诸侯王结党营私。

④打击地方豪强

,设刺史按“六条问事”迁徙豪强; 任用酷吏诛杀豪强; 分全国为十三部(州)。

⑤作用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地方豪强势力受到了一定的打击,中央政权加强了地方的控制。

(2)加强中央集权

,由尚书、中书、侍中等组成,成为实际的决策机关,①限制相权。设“中朝”(或称内朝)

以丞相为首的“外朝”逐渐成为执行政务机关。

②颁行新的选用官吏制度。除按军功爵位选拔官吏和“任子”、“赀选”郎官之外,汉武帝推行察举制、征召制,并选用博士子弟。

③加强军队和法律建设。中央增设八校尉、期门军、羽林军、水军; 法律更为严密烦苛。 (3)新财经政策

①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中央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销毁私铸钱币,把钱币大全收归中央,成立了专门的铸币机构,由钟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造五诛钱。

②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