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313历史学基础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九一三事件
【答案】九一三事件是1971年林彪集团阴谋武装政变、夺取最高权力的事件。林彪、叶群、林立果等在谋杀毛泽东和南逃广州另立中央的阴谋相继破产后,于1971年9月13日凌晨乘飞机外逃叛国,途经蒙古国温都尔汗附近时坠落,机毁人亡。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三事件。它在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失败。
2. 百团大战
【答案】百团大战是指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对华北日军发动的一次反扫荡战役。1939年以来,日军在华北地区大力推行“治安肃正计划”,实施“囚笼政策”。尤其在横贯太行山、连接太原至石家庄的正太铁路线上,日军在沿线的大小城镇、车站、桥梁、隧道附近密布据点,阻断了八路军总部和129师活动的太行抗日根据地间的联系。1939年8月至次年1月,彭德怀率领八路军104个团在正太路打击日军,摧毁正太路等华北主要铁路、公路交通线,发动来源、灵丘战役,榆社、辽县战役,占领了榆社,反击日军对根据地的扫荡。百团大战打破了敌人对根据地的分割、封锁,对巩固和扩大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振奋了全国的抗日士气。
3. 护国运动
【答案】护国运动是反对袁世凯帝制的运动。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发布接受帝位申令,引起各界人十的反对。原云南都督蔡锷和国民党李烈钧等奔赴昆明,联络云南督军唐继尧于25口通电反袁,宣布云南独立,成立护国军。次年蔡锷率军入川,与袁军激战。反袁号召深得人心,贵州、广西、广东等省相继宣告独立,通电促袁退位。北洋军阀对袁离异,帝国主义“警告”袁缓称帝。袁在内外压力下被迫于1916年3月宣布撤销帝制,企图回到总统地位,遭到各方拒绝。同年6月,袁忧愤死去。护国运动宣告结束。
4. 统购统销
【答案】统购统销是指中共中央于1953年10月16日通过的旨在保持粮食供求长期平衡,保障市场物价稳定的《关于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决议》。1953年11月15日,又通过《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命令》。12月初,全国城乡(除台湾、西藏外)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其核心内容是,在农村实行粮食征购,在城市实行粮食定量配售。政策的实行初步缓解了粮食供应的紧张状况,取缔了市场投机,保持了粮价的稳定,从而保证了“一五”期间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
5. 宁汉合流
,武【答案】1927年9月,武汉国民党政府与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合组,由于南京简称“宁”
,史称“宁汉合流”汉简称“汉”。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反共,消除了与蒋介石
在反共问题上的分歧,使宁汉合流成为可能。7月24日,汪精卫表示愿意和平统一,同意迁都南京。南京国民政府发表宁汉合作宣言,宣布国民党统一完成。
6. 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答案】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是指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为了培养、造就一支宏大的知识分子队伍,党对知识分子在思想领域进行的一次改造运动。中国共产党首先实行“包下来”政策,并通过进革命大学或参加社会民主改革实践,对他们实行革命的政治教育。这场运动主要在各级学校教职员和高中以上学生中进行。在政治上、思想上划清敌我界限的基础上,展开忠诚老实运动,号召师生向国家忠实地交代清楚自己的历史并检举所知的反革命分子。运动的总原则是启发自觉,不追不逼,认真审查,宽大处理。通过运动,广大知识分子清除了旧思想的影响,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提高了爱国主义觉悟。但是,运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伤害了知识分子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此后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7. 勘乱总动员
【答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了挽救其统治危机,在1947年7月4日举行的第六次“国务会议”上,通过了蒋介石交议的所谓“厉行全国总动员,以勘平共匪叛乱,扫除民主障碍,如期实
,并颁布了“总动员令”施宪政,贯彻和平建国方针案”。7日,蒋介石发表了“勘乱建国”演说。
18日,国民党政府公布了《动员勘乱完成宪政实施纲要》,此后又颁布了一系列反动法令,并在
,这就是国民党的“戮乱总动员”各地召开“数乱建国动员大会”。国民党各省市参议会和人民团
体纷纷通电表示拥护敏乱,并在各地召开勘乱建国动员大会。裁乱总动员的目的除了要动员国民党进行顽固斗争外,更重要的是要疯狂搜刮国统区的人力物力,残暴镇压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并要实行“总体战”。但种种措施并未挽救国民党的统治,总动员未能达到预期目的。
8. 欧事研究会
【答案】欧事研究会是1914年在东京组织的以研究欧事为名的政治团体。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部分流亡日本、尚未加入中华革命党的同盟会员,为探讨世界大战与中国革命的关系,加强联络,以研究欧事为名成立了欧事研究会。主要成员有李根源、邹鲁、章士钊、李烈钧、程潜等,黄兴为名誉主席,实际负责人为李根源。主张停止内争,一致对外。1915年下半年,袁世凯加快复辟帝制步伐,部分成员参加了讨袁护国战争。
9. 大跃进运动
【答案】大跃进运动是1958〜1960年全国范围内试图在工业和农业上“跃进”的社会主义建设1958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8月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后达到高潮。“大运动。
跃进”的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大跃进使得钢铁合格率低下,大量资源遭到浪
费,最终难以为继。
10.《论十大关系》
【答案】《论十大关系》是指在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以苏联经验为借鉴,在初步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发表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论十大关系》从经济、政治与外交三方面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十大矛盾,经济方面是重点,有五个关系问题,即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在政治方面讲了四个关系问题,即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在外交方面讲了一个关系问题,即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为新时期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奋斗方向。
11.经济特区
【答案】经济特区是指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在沿海地区划出一定范围,实行特殊优惠政策,如减免关税等,吸引外商和外资来投资办厂的现象。1980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届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1988年,又在海南设置了经济特区。经济特区一方面引进了外国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培养和锻炼了各种专门人才,发展了对外贸易;另一方面在改变自身面貌的同时,还充分发挥了辐射和带动作用,带动了内地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巨大贡献。
12.学衡派
【答案】学衡派是在1922年出现的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文化保守主义学派。因在东南大学创办《学衡》月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吴宓、梅光迪及胡先骑等人,他们都曾有过赴欧美留学的经历,故以“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标榜,自称其刊物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20世纪30年代初随着《学衡》杂志的停刊,学衡派也相应解体。
二、论述题
13.简述民盟的解散及中间路线的破产过程。
【答案】(1)中间路线或第三条道路的内容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这种思潮的兴起是随着国共两党谈判的恢复及随之而来的中间党派的活跃而出现的,在政协会议前后达到高潮。全面内战爆发后的一段时期内还有人积极宣传,而且更系统化更理论化了。在民盟临时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建立“中国型的民主”以后,1945年12月15日,施复亮在《国讯》上发表了《论中间派》一文,提出中国应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他认为中国社会中有左中右的分野,“左派”要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右派”要走的是殖民地资本主义道路,这都不是中国所应走和能走的,只有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利益的中间政派,才能造成自立的经济和独立的国家。在这里,虽然还未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