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844中国通史[专业硕士]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军机处

【答案】军机处是雍正设立,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雍正七年(1729年),因与准噶尔部作战,为了紧急处理西北军务,设军机房,挑选内阁中谨慎可靠的中书办理机密事务,1732年,又改称军机处。乾隆以后,成为定制,并渐渐成为最高中枢机构。军机处的中枢地位和作用超过了内阁,但始终不是一个独立的、正式的衙门。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大臣无定员,由皇帝从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中特简任用。军机处设军机章京,满汉两班,各八人,轮流担任缮写诏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等具体工作。又有军机行走,入值办事。军机处自设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废止,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皇帝通过军机处把机密谕旨直接寄给地方督抚,称为“廷寄”。各地督抚也将重大问题径寄军机处交皇帝审批,称为“奏折”。

2. 平准法

【答案】平准法是汉武帝推行的一种官营商业政策。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由治粟都尉领大司农桑弘羊提出,在长安设置名为“平准”的机构,以大司农属下的平准令掌管。凡大司农诸官的所有物资,包括均输贡物所剩余的物品,以及工官制作器物中作为商品的部分,基本都集中到这一机构,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时,就以低价出售; 价格下跌时,则予收购,以保持物价相对稳定。就理论上说,这种官营商业能起到平抑物价,限制富商大贾操纵市场的作用,对百姓有利,但在实行中,官商勾结囤积居奇,贱收贵卖,进行投机,富商大贾并未受到真正的抑制,贪官又乘机中饱,结果使百姓受苦。

3. 内圣外王

【答案】内圣外王,是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即人格理想和政治理想两者的结合。“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但其思想内涵与孔子在《大学》所提到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统治天下的准则,即把个人修身的好坏看成政治好坏的关键这一观点相吻合,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步骤)被视为实现儒家“内圣外王”的途径,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被视为内圣之业,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被视为外王之业。“内圣外王”这一儒家思想也对中国的政治、伦理、文化以及哲学等产生重要影响。

4. 罢榷酤官

【答案】罢榷酤官是汉朝推行的一项官营商业政策。西汉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始行榷酒,即将酿酒业由官方垄断经营,郡国设榷酤官代办具体事务,酒利上缴中央,酒利是政府财政收入重要来源之一。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盐铁会议后,诏“罢榷酤官”,即允许私营,但私营须经申报,才能自酿自卖,政府则收取酒税,未经申报而私卖的仍旧禁止。

5. 柜坊

【答案】柜坊是指唐代出现的专门经营货币和贵重物品保管业务的店铺。跟现在的银行要付给存款人利息不同,而柜坊则不仅不付息,存放者还要向柜坊缴纳租金。但柜坊的存在使得原来长安的生意人不必携带大量的铜钱,方便了远方客商的贸易活动。它是由邸店衍生出来的,在唐玄宗开元初年已出现。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早几百年。在唐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柜坊便在一些大城市兴起,其经营业务即代替客人保管钱物,向客人征收一定钱物的柜租,客人可以凭书帖或信物支付钱物的机构。此机构的出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6. 七国之乱

【答案】七国之乱又称七王之乱是指西汉景帝时吴楚等七个刘姓宗室诸侯国发动的叛乱。汉景帝即位后,为了削弱地方王国权力,便采纳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下削藩诏。吴王刘潺因不满国家削权与楚、赵、济南、茁川、胶西、胶东共七国联合起来起兵叛乱。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军前往平叛,仅历时三个月。中央借此次叛乱之机,将王国官吏的任命权收归,诸侯王国的政治影响力大为削弱。为后来汉武帝继续清除地力王国的势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7. 御史中丞

【答案】御史中丞是指西汉设置的官职,或称御史中执法,为御史大夫佐官。东汉改为司空,不负监察之责,而将御史大夫属下的御史中丞改为御史台长官,秩千石,负责监察百官。御史中丞下设治书侍御史2人,掌法律条文解释; 侍御史巧人,掌察举官吏违法,接受公卿群吏奏事。官吏朝见皇帝或国家举行祭天、祀庙、封王侯、拜将相等大典时,其主要负责监察威仪。而其权力仅次于尚书令。

8. 辽饷

【答案】辽饷,又称新饷,是明朝后期开征的用于辽东军事需要的一种赋税。始征于1618年,全国除贵州等少数地区外,平均每亩土地加征银三厘半,后来又两次增加税额,至1620年时开征银约五百二十万零六十二两。天启年间,辽饷征收扩大至关税、盐课及其他杂项银两。1631年又把田课由九厘提高到一分二厘,派银六百六十七万余两,除兵荒蠲免,实际征银五百二十二万余两,另加关税、盐课及杂项,共征银七百四十万八千二百九十八两。辽饷是对人民群众的大规模掠夺,加剧了社会的贫困程度,促进了明朝的没落。

9. 践土之盟

【答案】践土之盟是指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确立霸主地位而举行的会盟。城澄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卫、营等国,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盟约规定:“皆奖王室,无相害也。”周天子希望晋文公能恭敬地服从命令,以安抚四方诸侯,并惩治不忠于王室的邪恶之人。对于周天子的恩宠,晋文公三次之朝觐周襄王表示尊敬。这次会盟,换得了周王室对他的支持,他的霸主地位由此而得己确立与巩固。

10.北府兵

【答案】北府兵是指东晋在招募北方流民基础上形成的一支军队。接受驻地在京口的军府指挥,拱卫首都建康,东晋称京口为“北府”故称为北府兵。该军为当时精锐部队,士兵皆晓猛勇敢,屡战皆捷。太元八年前秦进攻东晋,东晋以北府兵为主力,在淝水之战中击败前秦军队。后成为南朝刘宋政权创立的军事基础。北府兵一方面抵御北方强敌的入侵,另一方面也改变扬州“权重而力弱”的局面。

二、简答题

11.清朝前期君主专制集权强化的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答案】(1)清朝前期君主专制集权强化的内容:

①进一步尊君卑臣,使君臣关系主奴化。明大臣四拜或五拜,清大臣始有三跪九叩之礼。明大臣可以侍坐,清大臣则奏对无不跪。明帝对六曹答诏皆称“卿”,清则称“尔”。清满族大臣上皇帝的奏折,多自称“奴才”,后影响到许多汉臣亦如此。

②顺治时继承明朝的内阁制和六部制,但有两点不同:a. 在长官任用上实行满汉复职制。改顺治时的满尊汉卑为满汉一体,令复职制走向平衡,借此拉拢汉族官吏。b. 改革议政王大臣会议。这是满民族制的延续,显示出清前期制度有明显的满族贵族色彩,以贵族特权来剥夺内阁权力。顺治亲政后削弱该会议权力,由皇帝掌握正黄、镶黄、正白旗,并下令贝勒不得领有各旗。康熙即位后设立南书房,从翰林中挑选有才干者为皇帝起草机密文件,处理机密事务,架空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末年进一步削弱八旗权力,让自己的皇子去抢夺八旗,由皇帝派出的固山额真掌管旗务。

③秘密奏折制度。康熙中叶允许一些亲信官员用奏折报告机密事件,官员由皇帝发给折匣,皇帝与官员本人各掌一把钥匙,官员奏折派遣专人投送京师,不经过通政使司、内阁,直达皇帝。皇帝的批示,用朱笔写于奏折上面,发还官员本人执行。雍正以后,密折应用的范围扩大,许多官员都获得了使用密折的权力。秘密奏折逐渐成为清朝最重要的官方文书。密折具有密、速、详的特点。通过密折制度,清代皇帝不仅能够多渠道地了解下情,也大为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④雍正时期君主专制强化达到一个高峰。雍正下令八旗旗主贝勒只能管理自己的包衣,得到俸饷,彻底剥夺了旗主管理旗务的权力。设立军机处,由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组成。军机处并非清官制中的正式衙门,后来大学士不兼军机大臣就无实权,延续南书房的权力范围,拟诏绕过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