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扬州大学文学院620中国古代文学史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文道一贯

【答案】文道一贯是朱熹倡导的文学观点。他强调文道统一,认为道是文的根本,文是道的枝叶,二者可、能分开,反对“文以贯道”。主张人们只要修道明理而力行不倦,文便能随道的产生而产生,好的文章便是文道合一的产物。他强调道外无物,也就是强调道外无文。他坚决反对道自道、文自文的看法。

2. 豪放派

【答案】豪放派是宋词的风格流派之一。豪放派取材广泛,常抒写壮志豪情,描绘奇伟景物,风格豪迈奔放,沉郁悲壮。苏轼是该词派的开创者。苏词冲破了晚唐以来词的“艳科”范围,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品和词的艺术功能,境界雄奇阔大,气势吞吐八方,给词坛吹进了一股豪放雄风。到南宋则词人众多,其中辛弃疾为豪放词派的大师。辛词回荡着铁马金戈的爱国主义强音,慷慨悲凉。骏发踔厉,充满豪情。

3. 《云谣集杂曲子》

【答案】《云谣集杂曲子》是敦煌石室中所发现的晚唐抄本词曲卷子。原题为“云谣集杂曲子”,收词30首,抄写时间不晚于后梁乾化元年(911),比《花间集》的编订(后蜀广政三年,940),早出近30年。《云谣集杂曲子》是我国第一部词的总集,收有唐开元以来的里巷之曲,作品题材范围较广,与盛唐写边塞、闺怨一类相同,兼有沉郁雄奇和艳丽深厚,反映了早期民间词所特有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

4. “春秋三传”

【答案】“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的合称。《春秋左氏传》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单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还兼记各国历史; 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 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内容丰富; 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从而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春秋公羊传》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讫年代与《春秋》一致,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中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春秋谷梁传》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

二、简答题

5. 简述韩、柳古文思想之异同。

【答案】韩愈、柳宗元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明确、更具现实针对性的古文理论,但是他们的古文思想也不尽相同。

(1)相同点

“文以明道”是韩柳占文运动共同的理论基础。兴圣人之道,除时政之弊是他们的共同理想。“文以明道”的口号由韩愈首先提出,而柳宗元予以发挥,在具体内容上加以阐释。

(2)不同点

①排斥、信仰的对象不同

韩愈排斥佛老,但迷信天命鬼神; 柳宗元则反对天命,但却尊佛。韩愈举起古文运动的大旗,革新文章内容就是与颂德艳情之作相对抗。从这一意义上说,韩愈的排佛无疑是正确的。柳宗元的好佛是与他反对天命观的唯物主义思想相矛盾的,说明其唯物论并不彻底。

②侧重点不同

韩愈侧重于道德教化,柳宗元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

因为注重道德教化,所以韩愈写下了像《原道》《原性》《原人》那样专门性的哲学文章。柳宗兀则一再申明,他的“道”是“辅时及物之道”。“辅时”就是辅助时政,“及物”就是惠及人事,他就是主张“道”要接触到实际事物。因此,他在被贬之时精心治理柳州,政绩彪炳,他的美政被当地人民传为佳活。在《杨评事文集后序》中,他也提出了“文之用,辞令褒贬,导扬讽谕”的观点,肯定了文学评价、批判现实的作用。

③论“道”的角度不同

韩愈的文章反复表示要“无诱于势利”,但他仕进的愿望很迫切,文章内容大都围绕着得人进贤之道,论述士人的道德修养,排斥士大夫中小利于行道的歪风陋习等等; 柳宗元则多从典章制度,时令刑政,天人关系以及辨析先秦典籍等方面立论。尽管柳宗元也声称自己取道之源为“五经”,但他分论所“本”,论道虚之,实为论文。柳分论“五经”之“本”却要避免“襄公好霸”,因时地之异而取其所需,这是对儒道传统观念的变革,使儒道内容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

6. 简述李煜词的艺术特色及文学史意义。

【答案】李煜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心底的深哀巨痛,他的词寄慨极深、概括面极广,能引起普遍的共鸣。也正是由于李煜以其纯真,感受到了“人生长恨”“往事已成空”那种深刻而又广泛的人世之悲,所以其言情的深广度超过其他南唐词人。王国维曾说:“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李煜词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

(1)直接倾泻自己的深哀与剧痛

李煜直抒胸臆,略无讳饰,表现从生活里得来的真情实感,毫无矫揉造作之态。在表现手法上多用白描,明白率直,改变了晚唐以来不少词人惯用的曲折隐晦的手法。周济说:“李后主词如生马驹,不受控捉”,并称赞它“粗服乱头,不掩国色”; 王国维也称他有“赤子之心”,“真所

谓以血书者也”,都是指的这一特色。

(2)本色和真情胜的自然流露

李煜词有很高的艺术概括力,通过具体的意境、形象,表现出人生中某种具有典型意义的感受、意绪和体验,因而能引起异时异地虽然具体的生活遭遇不同却同具愁和恨感情的人的共鸣。例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对于那种离恨愁肠缠绵郁结、深远不绝的描写,就具有很高的典型性和概括力,能道出各种各样抱愁怀恨的人们的共同感受。

(3)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写人、写景、写情,不流于空泛,使读者读来可感可触,特别是对一些抽象而难于捕捉的思绪情怀,因为写得非常具体生动,就能触发读者的联想,大大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写情来说,化抽象为具体,大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以可感的形象来引起读者的想象,从而体会到抒情主人公的意绪和心境。如“粉英含蕊自低昂”,“百尺虾须在玉钩”,就通过自低昂的花枝和垂挂在玉钩上的长帘,使人具体地感受到作者那孤寂的处境和慵懒而毫无生趣的心情。另一种是通过比喻,将很难表现的一种思绪,具体化为一种可感的视觉形象,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如上面提到过的以春草比喻离恨,以东流的春水比喻长愁,就是很著名的例子。

(4)善于用白描的于法抒写他的生活感受

语言自然、精炼、明净,在古典诗词中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不少词句,明白如话,似脱口而出,实际是经过精心的提炼而不露一点痕迹,流畅而富于情韵,明净而含蕴丰富,小浅、小露、小生、小涩。

李煜词的文学史意义在于:

(1)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

在李煌之前,词以艳情为主,即使寄寓抱负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不露,而李煌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使词摆脱了长期在花间蹲前曼声吟唱中所形成的传统风格,成为诗人们可以多方面言怀述志的新诗体,艺术手法上对后来豪放派词有影响。

(2)词境优美,感情纯真,因纯情而缺少理性节制

南唐亡国后,李煜被俘入宋,“日夜以泪洗面”,李煜直悟人生苦难无常之悲哀,真正用血泪写出了亡国破家的凄凉和悔恨; 并把自身所经历的惨痛遭遇泛化,获得一种广泛的形态与意义,通向对于宇宙人生悲剧性的体验与审视,所以其言情的深广度超过其他南唐词人。

(3)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具有较高的概括性

李煜善于用白描的手法抒写他的生活感受,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往往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境界,不镂金错彩,而文采动人; 不隐约其词,却又情味隽永; 形成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

(4)在风格上有独创性

花间词和南唐词,一般以委婉密丽见长,而李煜则出之以疏宕,如《玉楼春》的“豪宕”、《乌夜啼》的“濡染大笔”、《浪淘沙》的“雄奇幽怨,乃兼二雄”、《虞美人》的“自然奔放”,